分类: 校园一瞥 |
告别5天的假期,老师和同学们回到校园,校园立即热闹了起来。
天气也来凑热闹,33℃的高温,让校园的氛围显得更加的火热。
从早上开始,校园里的“节目”就一个接着一个。
1.捐赠校服
高三的学生捐赠校服是学校的一个传统“节目”。
学校里有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在求学的路途之中,经常受到经济方面的困扰。每个学期的学费、代办费、校服费、社会实践费……让他们的家庭不堪重负。学校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这些同学分忧解难。例如每个学期的困难减免、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等等,毕业班的同学捐赠校服,也是其中的一项举措。
8:00不到,高三年级的同学就携带着大包小包来了。几个同学兴奋地告诉我:“我将自己的校服都洗干净了带来,好几套呢,希望能带给别人一点温暖。”“我珍藏了学校里的校徽和一套校服,然后进行挑拣,把没有破损的校服拿了来。”……大家一个个面带笑容,那是因为能为他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产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去政教处看了一下,同学们捐赠的衣服堆积的像一座小山似的。后勤的同事们正在进行分类,以便妥善地处置好同学们的这一番心意。
2.书籍拍卖
书籍拍卖也是高三同学的一个传统“节目”。
高三的同学经历了高考之后,很快就要走进各类大学的校门,开始更高学历层次的深造。他们在高中三年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用书,很多已经不适合他们今后的学习,但对现在在校的学生还是很有作用的。特别是经过高三同学自己的亲自检验,更能看出什么样的书籍对学弟学妹们的作用更大。因此,每年的高考之后,同学们就会搜集大家不再需要的、但对学弟学妹们有用的书籍,搞一次集中的拍卖。
上午9:00不到,高三各个班级就开始布置各自的书籍拍卖摊位了。大家想着各种各样的点子,来吸引学弟学妹们的关注。有的挂了几幅动漫卡通的图片,吸引同学的眼球;有的安排了几名解说员,推销着摊位上的书籍……我也被高三同学们热情的叫卖所吸引,跑到现场去观看,并实地调查他们的推销成果。
好几个摊位上的同学都拉住我,向我推销他们的书籍。有两个班级的同学推销的语言还是蛮娴熟的,让我觉得不买都不好意思了。有的学生告诉我:“就数物理资料最难卖,你要想想办法啊!”还有一个同学拉住我,对我说:“我们外出参加高考,才知道你在外面的名气很响啊。”然后具体地说了自己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的。说“名气很响”那是夸张,不过学生一旦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很留恋、对外界给予学校的评价都很在意,这样的心情我是十分理解的。
通过设摊,可以看出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还是有差异的。善于沟通的班级,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书籍推销了出去,当然其中也不凡半拍卖半送人的,一个小时不到,摊位上的书籍已经空空如也;而有的班级直到吃过了午饭,还在尽力地叫卖。这样的锻炼对同学们的成长肯定是很有益处的。
3.禁烟签名
“拒绝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签名活动,今天从早上一进校开始,就热热闹闹地进行起来了。还没有到上课,白底色的娟布上就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同学们各种体现自己的性格特色的签名。
签名既是一种集体教育活动形式,也是学生面向公众的一个承诺。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签字的同学将来都不会吸烟,但我相信,当他们准备去尝试吸烟的时候,一定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庄重签下自己姓名时刻的情景。这样的一个情景会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的。
细心的人会发现,签名活动不是在放假之前刚刚举行过吗,怎么会再来一次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假期之前的签名,同学们也是非常的踊跃,有一些同学总想着如何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高二年级的两个同学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找来了墨汁和毛笔,在已经签满名字的白布上用浓重的笔触,涂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想到借用原来印刷在白布上的红字进行“创作”。结果,将白布的一大块地方被涂的黑压压一片,还盖住了不少同学的签名。事情发生后,如何“处理”这两位同学,大家的看法起初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应该让他们在全校公开检讨,有的人认为应该给予警告……我觉得这件事情两位学生的本意不是有意去破坏什么,只是太想表现自己了,表现的有点过头,造成了一些失误。老师找他们谈话时,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的呢。我建议这样的事情最好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党支部书记也同意我的观点。正好两个同学经过反思后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希望学校能给予一次弥补的机会,他们提出自己去再做一条横幅,让同学们再进行一次签名。经过询问,做一条需要49元钱左右,我觉得这样的价格两个学生是可以承受的,就告诉具体操办的同事,同意两位同学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又一次签名活动。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两位同学通过这次的签名活动,受到的教育肯定比学校给他们一个处分效果要好的多。
4.献血体检
今天上午和学校的部分老师一道去许昌路血站,参加献血前的体检。
孙老师在上车的时候还问我,身份证在不在?我马上想到了我的手提包,想到了每天都把身份证放在包里,所以肯定地对孙老师说:在!直到车要开到检验站了,我才发现身份证还在我的包里,没有装在身上。害的又跑回来拿了一趟,浪费了几公里的石油资源,真是不应该。
我上次献血是在2002年的冬天,按道理我可以不用去献血。我之所以决定献血,是考虑了几个方面的因素:一,现在让老师去献血很难,大家对献血怀有惧怕的心态,我是校长,要带头。二,我认为偶尔抽一点血,可以强化自己的造血机能(这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三,借此机会加入自愿献血的队伍之中,为可能需要的患者做一点微薄的贡献(上次献血的时候,没有让我填写自愿者队伍的表格,这次有三个不同层次的自愿者队伍,我都申报了)。
在检验站,看到了很多现象。有的人单位里派他(她)出来献血,他(她)无法回绝,就带了很多病历之类的证据,到检验站申请“否决”。这样的人一多,就给负责检验的医生添了很多麻烦,往往等了好长时间一个人还没有协商好,搞的后面排队的人怨声载道。抽血的时候更有趣,有的人神情自若谈笑风生地完成了采血,有的人满怀悲壮的心情将胳膊伸出,有的人一扎上橡皮管就开始颤抖,有的人还没有坐稳就用手将眼睛紧紧堵住……我在采血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鲜血通过针孔喷薄而出,心里着实高兴,至少从表面上看,我的血液比较健康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