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触碰到世纪之痛

(2006-04-21 07:15:57)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随想

 

《朗读者》是我的孩子买来阅读之后推荐给我的一本小说。这是德国当代作家本哈德·斯林克于1995年的力作。出版之后在德国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在读者中产生的轰动远远超过了文学界的想象。不仅获得了多种文学奖项,而且还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朗读者》成为了国际范围内的名著。

《朗读者》只有十多万字,故事很简单,也相当精练。15岁的伯格在路边呕吐,被36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现并得到照顾。过了两天,伯格找到汉娜的家,向她当面致谢。后来两人经常见面,并产生了感情。伯格在放学之后总是跑到汉娜家里,两人聊天、一起沐浴、然后做爱。在做爱之前,伯格应汉娜的要求总是给她朗读一些世界名著。就这样,伯格成了汉娜的朗读者,直到有一天汉娜忽然消失。两人重逢时,他是法庭实习生,她是战犯。汉娜宁愿让伯格困惑也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她不识字。她曾是纳粹时期集中营的女看守,战后她隐姓埋名,不断更换自己的居住地。而她之所以选择纳粹女看守职业,就是为了掩藏她不识字的秘密。汉娜为了掩饰自己作为文盲的羞耻,接受了许多原本不属于她的罪行,被判处无期徒刑。在被判终身监禁后,伯格继续为她寄去他朗读的磁带,汉娜也在狱中学会了读和写。末了,当伯格决定接提前结束刑期的汉娜出狱时,他见到的,只是年老的情人自缢身亡的躯体……

《朗读者》涉及诸多复杂的主题:爱、尊严、性、两代人、历史与遗忘。单纯的故事给人带来很多思考。

首先,《朗读者》是对人类自己生存理由的质询。随着阅读的延伸,人们会逐渐发现汉娜的一切行为都只是基于这么一个事实:她是个文盲,而且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她放弃了在西门子公司升迁的机会而投身集中营;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她沉迷于伯格给她朗诵的每部小说却总是反应古怪;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她甚至不惜在法庭上承认自己就是那个书写报告的纳粹执行官,而事实上她根本就不可能书写那个报告——她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小说极像一个历史寓言。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书中巧妙揭示了小说主角最黑暗、最深沉、最个人的秘密,而不露斧凿痕迹。究竟什么事让汉娜必须秘不示人的呢?今天的社会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有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导致失眠、吸毒、酗酒、自暴自弃和神经衰弱的呢?

其次,《朗读者》是关于战后的德国人,如何理性对待他们上一代人的深沉思考。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中,15岁的伯格代表的后辈的人物,长他21岁的汉娜代表的是前一代人。对于战后的每一个德国人,都要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切肤之痛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法西斯罪恶的过去,尤其是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上一辈不愿示人的过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将汉娜、同时也将伯格置于审判席上。只不过伯格内心的折磨更为痛苦,虽然他没有和汉娜有过一次的正面接触,却在他同父亲、同法官、同老师、同他在寻访集中营的路途中遇到的出租汽车司机、餐馆里的瘸老头、年轻人的散点透视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地拷问历史和心灵,那就是上下两代人对于历史罪恶的理解与谴责、对于残酷记忆的遗忘和铭记的矛盾。作家肖复兴为此撰文说:“对于我们,后‘文革’时期中,把曾经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彻底遗忘,而且遗忘得那样漂亮,同时也彻底小资化了的文化中,《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性: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第三,《朗读者》能引起我们对战争以及人性的深刻反思。在小说中,有这样的一些话:“我们都谴责我们的父母是可耻的……因为1945年之后他们容忍了他们周围的罪犯。” “我们——肇事者的后代,仅仅感到那段历史是骇人听闻……就可以了吗?”“当我们把罪犯,受害者,死亡者,活着的人,幸存者和永垂不朽者相互比较时,我就感到不舒服。过去感到不舒服,现在仍然感到不舒服。允许人们这样比较吗?”这些话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战争过后,我们还要“审判”那些容忍了战争的人;第二,除了“审判”,更要深刻的反思;第三,人类既是战争的发动者,又是受害者,所以只要曾生活在战争里的人,都该良心不安,不管他是否犯下了实际罪行。但是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战争悲剧的再次发生?作者对此开给我们的药方是:朗读!把这悲剧大声的朗读出来,才可以让战争造成的悲剧“深深地铭刻在脑子里”,才可以让我们在朗读时发现“感觉正确与否”,并“用朗读来画个圆满的句号。”这种朗读,不只是读给德国人听的,也是读给整个人类听的。真应该让每一个日本人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

         感谢严谨的德国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故事曾使得维特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今天又给我们上了一堂青春觉醒与成长的课。

 

《朗读者》(德)本哈德·施林克著 钱定平译 译林出版社 200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海岸栈道
后一篇:新江湾城一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