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哈佛教子枕边书》有感
我把刚刚过去的3月份给自己定位为早期教育学习月。在这个月中,我先后读了四本有关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哈佛教子枕边书》就是其中的第4本。这本由卡尔·威特的潜能教育、塞德尔兹的自由教育、
1.培养“神童”的“原理”是实施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是本书为您揭示的培养“神童”的“原哩”。
研究发现,儿童的潜能循着递减规律。比方说,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育就发挥得越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小鸡“追随鸡妈妈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 4天左右,如果不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这种能力,小鸡就永远不会具有这种能力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其它技能的学习,就拿学外语来说,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点“怪”。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在发展期内对孩子进行培养,避免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便是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根本“原理”。
2.教育应从婴儿出现智力曙光的时候开始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书中介绍的那些出类拔萃的“小神童”呢?
请让我们认真聆听一下“神童”家长的独到见解吧:“我不知道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还没有孩子时候就有的一个信念——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当婴儿出现智力的曙光时,教育就应该开始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普通儿童可以变得才智过人。”
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后天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努力,作用也是有限的。但神童的家长却持截然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段时间的教育。当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为优秀的人。
3.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要让孩子具有优良的品德、健康的身体和出色的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兼顾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注重对孩子品德修养、生活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能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够欣赏美丽、崇尚正义、热爱真理、天性善良的精神和品质。
六个专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教育理念,但在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的看法:语言和音乐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起着独特的教育作用,而且是每一个年轻的父母都可以充分运用的教育“工具”,关键在于家长是否具有开发的意识和足够的耐心。
六位专家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游戏”对孩子智力开发的理论基础,我看和近些年非常流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开发相辅相成,关于这一点我还不能十分肯定,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可能会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4.一个合格家长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
现在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件好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提高孩子的素质应该从自己做起。孩子是家长的作品,画家的水平不高,这张画无论如何也美不起来。
首先,家长必须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有健康的人格,在孩子面前用最基本的素质去约束自己。要设法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一种对待苦难的承受能力,孩子只有心理上没毛病,才能适应社会。比如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心理健全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带着一种轻松的心理去对待,而心理不健全的家长会给孩子压力,使他觉得无法解脱。
家长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是爱心。爱孩子不能过于功利,把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文明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还可以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不良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
家长要具备的第三个素质是责任感。家长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要持平常心,面对人生的坎坷,以快乐为原则。教会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培养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天的学校就其设备和教学方法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因此人们过于信赖学校,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全部依靠学校,往往对学校教育的价值作用过高评价,而完全忽视家庭教育的价值。
人的发展潜质,几乎取决于学龄前的环境和教育。孩子达到入学年龄上学的时候,他的“命运”(原书上的讲法)大体上已经决定了。所以,学龄前教育不佳的孩子,教师花费多大的力气也难以收到太大的效果。社会上不懂教育重要性的人很多,有的人即使知道也不想对自己的孩子好好教育。学校对这样一些像鱼一样生了孩子就放弃不管的人是非常必要的。可是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英才,放弃家庭的早期教育单靠学校几乎是办不到的。
还有就是不要相信天才论。塞德尔兹博士说幼儿就像烧陶瓷的黏土一样,教育得如何,决定他成就的大小,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决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有强烈的决定力。博士的孩子也好,名人的孩子也好,假若忽视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成为庸才。反过来说,平凡家庭的孩子幼年时期好好教育,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
《哈佛教子枕边书》(美国)斯托夫人等著 亚北/蓝黛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