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在中国文坛上,提到钱钟书和杨绛的大名,可以说无人不晓。他们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我对他们的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通过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逐渐随着她的文字,走进了她和钱钟书、钱瑷的生活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叹他们之间相儒以沫的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父母情……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这样一个为世人敬仰的学者之家,也一样为生计操劳,为生活烦闷;也一样过平淡、清贫的日子,也一样碰到和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那样平淡的生活琐事。即便这样,因为有了爱,一切的苦难和外来的烦恼,都变得无足轻重,可以从容面对。
1998年,钱钟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他和杨先生惟一的女儿钱媛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惟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一个饱经风霜九十二的学者,回忆起半生的爱情,依旧是那么的朴素和单纯,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就是“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先生清晨起来煮一个“五分钟蛋”、烤面包、热牛奶和红茶;他们的爱,就是晚饭后在牛津的郊区、教堂、闹市和公园“探险”;他们的爱,就是天各一方的时候,为对方记下琐碎细致的生活日记……这些琐事好比“潮退潮落滞留海滩的石子”,他们在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玩味品赏……每看到这些瞬间,心底总会产生莫名的感动。最让我动情的是两张钱钟书和杨绛两位老人相互给对方理发的相片。我相信任何人瞧见了都会羡慕、崇敬这一对朴素浪漫的老人,就会明白白头偕老的爱情原来就是这样的简单。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是困难;还有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这些朴实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一个妻子、母亲的真爱流露:纯洁、坦荡。这种感动来自心灵的撞击、共鸣,是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这本《我们仨》最想让读者读懂的文字。杨绛先生就是这么用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中国字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杨绛的文字魅力。正因为这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才会把简单变得不平凡。在她的笔下,你可以找到爱的力量,爱的甜蜜,爱的凝聚;你会相信有爱便有一切。你读的不仅仅是白纸黑字,是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和回忆:甜蜜难忘又带着些许苦涩,她用笔尖把心中爱打开,让在天堂里的老伴钱钟书和女儿瑷瑷能够看到她一个人在人世间的苦苦思念,“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让所有的读者一个又一个被这种朴实无华的爱感动。是的,人世间没有永远,我们都是生命过客,但唯一能永恒不变的只有——爱!
这本书的语言正如这书名那样朴实无华,然而句句真情,感人至深。看书的人,读到最后时都已经是泪眼朦胧,更何况是写这本书的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承受着先后丧失爱女和丈夫的痛楚,一面回忆,一面书写,恐怕是一句一泪吧。不过,我想杨绛老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至少她曾经拥有一个这么幸福、亲密、团结、相亲相爱的家,到如今能够有这么一段甜蜜、有趣而有意义的往事值得回忆,正如她文中所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是啊,其实人间本没用永恒,最宝贵的往往都是曾经拥有以及所留下的甜蜜的回忆。
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爱,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杨绛著 三联书店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