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余华《兄弟》读后随想
05年12月份,在外出公干之前,一个知心朋友送给我两本书,让我在闲暇的时候充实一下自己,其中的一本就是余华的新作《兄弟》。说点不好意思的实话,这许多年来,购买了不少的书籍,但很少是文学类的,还记得前一部让我印象很深的小说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时我的父亲因病住院,我在返乡侍奉他老人家的时候,在新华书店购买了《平凡的世界》,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好像写的就是我自己一样。还记得当时看书时常常落泪,全然忘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引来病房的众人多次倍感奇怪的目光。
本来准备在完成了工作任务之后,再静下心来阅读《兄弟》这本小说的,谁知道在路途之中,一次随意的翻阅,就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它。尽管心情很沉重,但就是难以割舍,还直为下部没有同步出版而着急。说句老实话,《兄弟》真是一个好读的作品,它对一个乡村“偷窥”故事的叙述,对情节的把握,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余华把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了从“文革”到今天这样一个将近40年的交接点上,他喋喋不休地对媒体说,中国的40年有着欧洲400年的历史跨度,小说要说的就是这个超越型的人性故事。尽管我们不知道《兄弟》的下部将如何演绎人性以及当代的传奇,但仅仅从《兄弟》上部来说,余华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企图。
《兄弟》上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兄弟》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现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当宋凡平和李兰带着各自破碎的家庭走到一起,他们所遭受的,不只是人们嘲讽的眼光,困顿的物质,还有历史与生命自身所赋予的不可预测的苦难。但是,他们仍然以不动声色的深情之爱,顽强地编织属于自己的未来。他们对幸福并没有特别的奢望,只是通过李光头和宋钢之间兄弟情感的默契呼应,折射了这种相濡以沫的温暖和满足。无奈的是,无处不在的暴力性历史运动,并没有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延续这种相对平静而又自足的生活。魁梧而又强悍的中学教师宋凡平,带着地主后代的身份,最终被卷入历史漩涡的深处,成为“文革”的祭品。
但《兄弟》的着力之处,并非是为了展现极权化的历史对个人生命的伤害,而是通过这种尖锐的、无法摆脱的生存苦难,演绎了亲情之爱和人道情怀在人类生存中的巨大力量。在李光头和宋钢的成长过程中,尽管苦难、暴力、耻辱自始至终地充斥于现实的各个角落,但是,它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扭曲人性的道德化启蒙,相反却使他们在很多不经意的细节之中,领悟到了亲情、怜悯、关爱所具有的坚韧与强悍,无私与无畏。
我不是一个文学工作者,不能从文学的角度对《兄弟》进行评价,但我一直认为,能够吸引我一口气读下去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和我的工作和生活的年代相联系的,能够唤起我的原有生活经历,能够让我通过文学作品和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的。由此我认为,《兄弟》是一本好作品,是能够引起我对“文革”的深层次反思,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幸福的好作品。
余华在后记中写到,这是关于两个时代相遇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而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翻天覆地。我想,下部一定更精彩!我期待着下部的出版。
《兄弟》(上)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