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学了经济学就有经济学思维吗?学了工科就有工科思维吗?学了哲学就有哲学思维吗?读了历史就有历史思维吗?
不一定。
我们常常说,让孩子学习学校的各种科目,是为了让孩子具备这些科目背后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往往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从学校走出来的孩子,包括曾在体制教育中侵染的我们,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现象,常常束手无策,并不能运用各种科目中蕴含的思维方式。
你或许会解数学中各种高深的习题,但是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会线性思维,却忘了数字世界中还有对数关系、指数关系,你或许对历史知识了如指掌,但却看不清现实中复杂的人性。你或许修过经济学的学分,但却不会在人生的各种选择中,运用各种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的工具。你或许大学中文系毕业,却不能运用阅读的工具,领略一本貌似低幼的绘本。
这个就非常悲催了,如果不是为了学术方面的研究,付出人生中如此美好漫长的时光,学到了一堆并不实用的知识。
知识只有转化为一种思维工具,也就是思维方式,才具备意义。从知识中提取思维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而人类的各种分科知识中,都蕴含着世界的运行规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来解释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我们落雪兰亲子阅读课程中的果核图,就是从小小的绘本中提取的一种思维工具,它就包含着世界运行的秩序。我们可以用这个工具去分析绘本,乃至各种文本,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万物。
如果说思维方式是一个网络状的体系,我们说的跨界,就是让人在不同的思维体系中穿行,跨越的区域越大,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范围越广,那么我们的思维体系就越宏大。对社会和人生中繁复的问题,就会迅速找到思维的工具。
提取思维的方式,只能靠自己的领悟,你的思维体系,只能自己建立,它也无法通过学校考试来测试,只能通过人生来检验。就如同孩子吃饭锻炼,得到身体的成长,你不能代替他吃饭,也不能代替他受到的磨炼,只有他自己所吸收的,才能成为他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
那么,提取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保持独立而不盲从的思考,就是一个人的习惯,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就是一个人的终身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