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代史中探究中西方思维的差别
| 分类: 幽室微烛 |
一
小时候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列强瓜分河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通过一些多角度的阅读,开始抛开感情上的因素,去反思这段历史,剖析深层的原因。
在中西方之间,人的世界观,即人对世界的看法,更进一步地说,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样思维方式的从形成开始,就预示了人类历史这必然的一幕。
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起源于历史学家所说的轴心时代。
二、
中国思想的渊源是易经,道教,儒家。易经,从自然界的变易推及人与社会,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法自然,无为,天人合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顺应,敬畏,人对自然的了解也就止步如此,” 道可道,非常道”,人对自然的规律,是无法言说的,也不提倡言说,后来发展起来的禅宗,更是“不可说,不可说”。
人们在对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观察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早期产生的阴阳五行风水,人们掌握了一些自然的规律和知识,但是并没有将这些规律定量化,系统化,没有去寻求一种必然的法则,将这些经验用一套体系加以归纳,而是笼统的大而化之。因此,后来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一些无效的积累,我们的四大发明并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力量,我们的瓷器,被西方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结果反超我们。
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实际上就失去了活力,渐渐的异化成一种统治工具,一种虚伪的情感,儒家的基本概念,有时候,竟成为了文人唱高调,或者自欺的符号,成为道德压制的枷锁。很少有人深究这些概念,明朝王阳明是儒家概念提出反思和批判的第一人,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形成气候,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今天甚至借助邻国日本才得以认识他的开创性。没有对概念和思想的探究,加以定义明确,同样无法形成一门真正的哲学思想,有的只是盲目的、奴性的跟从,或者妄自尊大。
所有,一直以来,我们就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因此我们传统的思维中,缺少了实证、理性、探索、创新的精神,千百年来,人们的思想在一个个循环中打转,停留在原地,不知今生何时。
三、
当西方人打开我们的国门,一些清醒的有志之士,着手学习西方的技术,进行变革。
恭亲王在同文馆添设科学班,请外国科学家做教授,招来反对:“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这还是名高望重的大学士的思维,非常有代表性。“礼义、权谋、人心”,多么经不起推敲的词语。
李鸿章奏请修筑铁路,进度缓慢,原因是一般人相信修铁路会破坏风水。国人的知识积累,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千百年前。
在《走向共和》中,张之洞建造汉阳钢厂,凭的是士大夫的一腔的热血,似乎我国地大物博,只要凭着苦干加巧干,哪有干不成?但是他恰恰忽略了科学的力量,没有用科学的手段,对原材料进行的鉴别,也没有对场地进行科学的选址,结果,耗尽巨资建造的高炉练出来的铁,根本就是废铁。张之洞那是绝顶聪明之人,文采斐然,办事干练,慈禧太后非常欣赏的人物,但是他的聪明,没有思维方式的提升,同样无用武之地。
同时,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堂堂的大学士,难道不如一名外国化学家?非也,术有专攻,当时的时代,缺乏的就是“专攻”。我们的历史上,可以看到的现象:官吏不分文武,文人尤好谈兵,文人好清谈,不务实,不重视技术,习惯于把一切技艺看做奇技淫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