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儿子学校军训结束的最后一天,有一场感恩父母的讲座,当时我们通过现场视频观看了一些片段:
台上的教官声情并茂的声音:“当冰冷的手术刀划开妈妈的肚子,妈妈……”,台下是孩子们的哭声一片,一张张嚎啕大哭的稚嫩面孔,在镜头前出现。
台上极力渲染母亲生育孩子的艰辛,来触动孩子的心灵,场面越激动,孩子的反应越大,就越被认为起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但是,这样一场类似于洗脑似的渲染,对孩子究竟是利还是弊呢?养育孩子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何以就变得如此惨烈了呢?
做为孩子的父母,我当然体会过养育过程中的辛苦。但是所谓的辛苦也是和快乐掺杂的,我们难道不应该让孩子认为,他的来到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极力的强调其中的种种不易,在孩子还不成熟的心智中,会产一种负疚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阴影。所谓的感恩,成为了一场感情绑架。父母和孩子之间,成为一种付出和报恩的关系,带着这样的感觉成长,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不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其实,感恩这两个字,当我们对孩子“说”出来时,就已经错了。
首先,对于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一个说法:孩子是上帝寄养在尘世的父母身边的天使。上帝把这个孩子交付给我们,我们负责照管他,给予他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就像完成一件千古以来的约定,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使命,而孩子成就了我们的使命。
我们养育孩子,孩子再养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过是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然后孩子再传递给下一代。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生息,我们做好自己的这一环,给予孩子更多爱的力量,让他也能够面对人生中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最适当的关系,一个无限延伸的接力棒似的过程。
其次,我们何以如此热衷于感恩教育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报恩,常常被提到显而易见的日常形式中。关于孝道的话语,也比比皆是。类似这样的感恩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上演,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脚,这样的活动,表演的性质远远大于教育意义。
但是,孔子也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牛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一个人只是迫于舆论或者传统的习惯,孝敬自己的父母,对父母并没有真正的沟通和体谅,那么他只是一个表面意义的孝子。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是被灌输的感恩的思想,那么他可能会有一些一时的行动,但是这样的行动并不是他内心自发流露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实质的作用。
这样就会造成认知和行为的脱节,在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认知,真正理解一段关系的时候,硬塞给他一个感恩的大道理,阻断了孩子从自己的一点一滴的生活中,自己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稳固的认知结构,是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的。
如何让孩子真正的理解感恩?
真正的感恩不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也不是能够要求孩子去做到的。对孩子来说,它体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我们对他的言传身教中。
我们学着珍惜身边的一事一物,珍惜别人给予的方便,学着体验他人的难处,不抱怨,不计较,感恩就在其中了。我们带孩子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给孩子讲述前人的丰功伟绩,理解不同的世界,包容不同的文化,感恩也在其中了。
我们不需要那些狗血感动的狂轰滥炸,我们需要的是让这些每日的涓涓细流,汇成孩子心中的一条河,浇灌孩子成长的心灵。一个对万事万物都心怀感恩的孩子,难道不会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吗?反之,一个嘴上说的对自己的父母感恩的孩子,却并不知道善待周围的世界,恐怕也不是我们养育孩子所希望看到的吧?
真正的感恩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自然而然的感情和行为。当它流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感恩,就像阳光下的盛开的花朵,它的绽放是对阳光最好的回报,就像水中畅游的鱼儿,它的自由就是对流水最好的回答。就像孩子的笑脸和健康,是对养育者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