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有变化

(2017-09-14 23:13:45)

唯有变化

唯有变化

文:妙妈

好长一段时间没去河边散步了,7月份湖南发生洪灾时,我在千里之外的新疆,据说河水漫过了堤坝下的人行观光道。回来时,洪水已退,而我也没有了急切的近距离一睹水势的意愿。

固然也是因为每天忙忙碌碌,或者潜意识里认为,河在那里,什么时候去还不是一样吗?

如今的河面,已经露出了部分河床边的小块沙洲。几株杨柳,袅袅娜娜,树下被长草覆盖着,如茵如絮,许多的粉蝶蹁跹其中,哪有半点秋的影子。除了季节性涨落的水位,还提示着某些变化。

被洪水浸泡过的河床,土壤肥沃,几乎可以闻到腐质层的气味。最近看《世界文明史》,读到关于埃及的内容,尼罗河每年的泛滥,给埃及人带来了福祉,人们利用自然的规律,发明了一系列耕种、灌溉的技法,而后又创造了历法、艺术、宗教、国家等等一系列的文明。

早些年的冬季,在河堤两岸和水中的沙洲,有附近的居民圈地为菜园子,一垄一畦,郁郁葱葱,场面颇为壮观。我常常想,他们难道不担心被水淹了吗?现在想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古老的尼罗河岸边的人们真是如出一辙。同为四大文明发源的中华文明,农耕社会的历史更为悠长,即使今天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农耕的遗风却是久久萦绕。

想起几年前看过一本书,说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的情况,其中有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菜园,中国人但凡看到一小块空地,就要种上菜。我们信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喜欢自给自足的那种心里上的满足感,许是因为封闭的农业社会太过久远,而以分工协作、互通有无为特点的工业社会未曾得到充分的发展缘故,即使身为都市人,亦是一颗农村心。

不过,近年来不曾看见这种现象了,应该是政府出面制止了,毕竟是公用空间,哪能用来满足自家的口腹呢?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也应该与时俱进吧。今天这样时代,自己动手,恐怕永远不能丰衣足食,给别人丰衣足食的机会,别人也给你丰衣足食的机会,才能融入时代的洪流,就像这滚滚的河水,翻越险阻,一起向前。

这样想着,突然发现并不是什么时候来看这条河,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读书改变了思维,有了更丰富的联接,让你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唯有变化才有活力和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