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 篮 子
(2017-06-19 21:10:58)买 篮 子
文/图:妙妈
星期天早晨,和妙妙去农贸市场吃早餐,看到有人用自行车驮着各种编织的篮呀筐呀匾呀什么的,在路边卖,我们看了看,说回来再买吧。
回来时,那人还在,推着自行车好像准备要走。旁边几个女人,围着边选边还价,卖东西的那人一幅忿忿的样子,大概是嫌价格不合理。
他大约五十来岁,也或许不到五十,一张长年日晒,黝黑粗糙的面庞看不去确切的年龄。没有一般摊贩的熟稔狡黠,可能他只是一个手工艺人,这些器物大概都是他自家编的吧。自行车上挂着的货物向空中和两边延展,仿佛驮着一座小山,显出自行车车身的单薄的,和推车人的矮小。他可能是外地的农人,租了附近农村的房子,也不知道这样战兢兢、摇晃晃地蹬了多久,才能够一大早就赶到这里。
当我在为自行车后面的小山,赞叹不已,真是艺高人胆大人!突然想,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会不断的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利益的诱使?信念的感召?那些手工品比较粗糙,日常用品嘛,也不是什么艺术品,对他来说,也就是贴补个家用,增添一个赚钱的渠道,不用奢谈什么匠人精神了。物质上的利益,却是因人而异,不过每个人的筹码不同,他的筹码就是这车像小山一样的家伙什了。
妙妙一会儿问他这个多少钱,一会儿又问他那个多少钱,边问还边把东西抽出来,那人一看又是小孩,认定也不会正经买东西,很不耐烦地说:“不买就不要拿,好不好!”一边忙不迭的把妙妙拿的东西收好。
我看中一个小蓝子,大概可以放一些干花,说不定可以用来挂花盆,其实可能也没有啥用,就是好玩想买一个吧。旁边的一个女人也想买,要和我一起讲价,说篮子要价是30元,别人是25元买的,她想20元买下,卖东西的人十分不满地发着牢骚:“你以为不要时间做,做一个要好久呢!”,那个女人终究因为嫌篮子不够好走了,我问他25元行不行,那人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算了,算了,拿去吧!”。
我准备付钱,妙妙跑过来说:“就给他30吧”。我拿了一种100元的,妙妙递给那人,让找70元,那人可能没有明白,不过也不可能有人讲好了价,还多付的,还是找了75元。
妙妙又拿了一把草编的扇子,要价是15元。我问他要不要再问问,他说:这个值15元,奶奶买的还没有这个好呢!从我手里抽了15元就给那人,然后我们俩拿着东西走了。
当时,卖东西的人正在招呼别的的主顾,当妙妙给他钱的时候,他明显一怔的样子,他大约没有想到有如此干脆的交易吧,而且还是一个孩子。
走在路上,我问妙妙:“为什么要给他30呢?”
他说:“他是做手工的,很费时间的,不要跟他讲价。”
“那什么人可以讲价?”
“像那种大工厂的老板。”(话说,大工厂的老板会出来卖东西吗?)不过,我觉得他开始有了一种体谅别人,甚至是与他无关的陌生人的处境的意识。
再回过头,那个卖篮子的男人正在和颜悦色地说着啥,我第一次看到他脸上绽开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