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辰之美
文/图 妙妈
《失控》中引用了布朗宁的诗:“从三个音阶(三和弦)中他所构造出的,不是第四个音阶,而是星辰”。非常喜欢这句话,久久玩味。以至找到封尘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唱片,其中一首《1812序曲》,是当时印象比较深的,因为曲子里面有枪炮声,不过也就仅限如此了。
现在再听,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段历史——19世纪初,是俄罗斯历史上一段雄心勃勃的岁月,俄罗斯开始崛起和扩张。彼时,大革命后的法国也迎来了复兴和崛起的时代,两国在利益上的冲突造成了1812年的法俄战争,最终俄罗斯取胜,把拿破仑的军队赶出了莫斯科,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高涨,在乐章中可以体味。俄罗斯的强大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老牌的大英帝国忧心忡忡,欧洲各国势力的博弈,最终酝酿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惨绝人寰的大战。
一段乐章,我看到的是一条战争之路,一曲人类哀歌的序曲,当然这是拜《丝绸之路》所赐。我远远不敢说我看到了星辰,但是我融入了,仿佛在音符构成的流水中穿行。
王阳明在他的心学中提到“心外无物”,人与自然万物,都是一体。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打开自己,躯体的阻隔只是形式上的。万物与精神的融合和感应就是心外无物的表现。
如何打开自己?我以为最好的方法是有效的、大量的、多线程、多维度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打开自己的过程。
从前我听老柴,那是装B,装不下去,所以就落满了灰。但是在阅读中,慢慢地积累了一些图式,就能够与乐曲有一点点融合,如果积累越多,融合度就越高,最后就是人与物一体。还比如我们行万里路,如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其实你与景物是独立的,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大家开心就好。但是当你了解景物后面的故事,你与它融为一体,这个精神享受绝对是高了N个境界。
就说我们现在体制内的教育,往往是定好了一个道理,让孩子往上套,孩子并没有通过阅读打开自己,那他得到的这个道理,其实与他是两个世界的。他只有通过有效的阅读,真正的感应到书中所写,进而与自己的生命相联系,在万事万物中开悟,成长。
对于孩子,“打开”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启发,点燃,在此之前,强加给或者灌输他的东西,只会造成他与万事万物越来越远,束缚越来越多,然后他就成了我们——壁垒重重的我们。
三和弦的交融,涌现的是星辰,当阅读的过程,消融了经年日久的束缚,星辰之美也会与我们融为一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