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错

分类: 幽室微烛 |
上午,孩子爷爷带孩子练习乒乓球。进行多球训练时,爷爷对孩子说:“如果你回过来的球,有下网的球,也有没上台的球,说明你是在调整你的姿势,如果回过来的球,连接几个下网或者没上台,说明你根本没动脑。”
下网和没上台,都是一种失误,在乒乓球运动中,都是由于自己没有调整好造成的丢分。分别是由两个极端的动作造成的,一个是力量太小,拍面倾斜度不够,一个是力量太大,拍面倾斜度太大。
力量和拍面的调节需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调试,熟练,又要因时制宜,这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需要眼手脑高度的配合协调,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出现两种状况的失误就在所难免了,但这也同样说明接球的人,正在这个思考、调整过程中。
反之,如果没有思考的过程,也就没有眼手脑的配合,回过去一个球没上网,没上网的讯息没有经过大脑的分析,当然也不会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手势,于是,下一个球依然故我。这样的训练,就是浪费时间。
人说“不怕慢,只怕站”,我说“不怕错,只怕站”。
错误不可怕,但要看什么样的错。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那么,是不是说明此时大脑已经停止思考,或者说已经形成一种定势思维了呢?这样的错,其实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这时候,是应该痛定思痛,让自己有勇气和决心,来一次自我解剖。
如果错误是在思考过程中犯下的,那么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次对自我的反省、修正、调整、完善,一次自我的成长,就像春的萌芽,夏的喧闹,终将归于秋的成熟和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