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皋解佩空余泪,应怜她、飘落异乡

标签:
诗词美景情感旅游文化 |
分类: 诗词·回归古典 |
天快要亮的时候,窗外鸟鸣婉啭,疑似鹧鸪的叫声。清明到了,清明一过就进入暮春,骤然升起春归之感。想到前些日子看郁金香,有友人山宅见说十万株郁金香,终于俗事叨扰没有光顾。短暂的花期如同人生中许多美好一样,稍有轻怠,便倏然而逝。想来很多事情,原如一梦,扑朔迷离中就会错过。说来这郁金香原本来自异国远乡,那绰约娇艳的神姿,恰如绝色佳人,倾城倾国。春风流连,就宛然美人飘忽梦中。而鹧鸪叫声古人素以为“行不得也哥哥”,常寄惜别之情。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504/03/130100dm9gtlrt4g0rrglq.jpg
春来春去,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花事如风,人情如梦。一时间如庄子梦蝶般,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郁金香倾国之色,不联想到绝美佳人似乎不符合人性,想当年唐朝的风流帅哥杜牧,在他的诗中也是把这两者合二为一的,那时候的人似乎更自然,即便是兴之所至《偶呈郑先辈》,他也这么写:“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乔家那窈娘?”显然杜牧着重写的是“色”,而杜牧的老前辈李白,则生性狂放,似乎也比他更有才气,李白不仅写“色”,还要写“香”和“味”,于是喜好狂饮的李白,即便是身在异乡,但有色香味俱佳之艳遇,醉客他乡又何妨?《客中行》诗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人生啊原如一梦,因为梦缥缈即逝,所以一定要珍惜。梦里闲花,常常也是情之所钟。这就仿佛一个美丽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候,越溪剡人刘晨、阮肇去天姥山采乌药,不小心迷路了,饥饿困乏,便摘桃充饥。路遇两仙女,姿容丽质,相邀二人结为伉俪。原本仙境好不快活,不想半年之后,刘阮俗根未断,很是想念家乡,便请求回去看看。于是二仙女相送,早年读《西游记》见说“天上一日,盖地下一年”,这刘阮二人回到家乡,人世沧桑早已经历了七个世代。于是这俩傻小子又复上桃源,找来找去却再也找不到仙子的踪迹,就这样他俩带着无限的惆怅,一直在山中徘徊,最后竟然不知如何终了。
很多时候这人生的美梦,都和美女相关,所以俗话才有“梦里娶媳妇”的说法。百姓如此,帝王也不例外。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就记述了一个故事,说是楚襄王梦游高唐,遇到了巫山神女,神女愿荐枕席,尝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暗喻男女之事的“云雨”这个词便由此而来,如果用佛洛依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也许就是人在下意识的“本我”状态上的一种自然回归吧。而现实中的人往往处在一种“超我”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反人性的社会化的扭曲和异化。正因为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人生总是要错失很多美好的际遇,就如同玉佩明珠失之交臂一样。这个故事最早见东汉刘向所写的《列仙传》,相传古时候有个叫郑交甫的书生,在汉皋台下游春,突遇仙女许飞琼,彼此一见倾心。许飞琼摘下自己胸前佩戴的明珠给郑交甫,可是郑交甫不解风情,把仙女的信物塞在怀里就离开了。刚走不远,却发现怀里的明珠不翼而飞,再回头望仙女,许飞琼早已凌波微步杳然不见踪影。
一切原本那么美好,美好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尽情歌唱,看春风绚烂,给你穿上美丽的衣裳。把这样的感思浓缩为一首词,就成了后面的《高阳台》,把旧体词演绎成新体诗,就成了《郁金香的春天》。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504/03/130023bjaqu5gdnwkba1u8.jpg
罗带风回,清芬蕴藉,分明国色天香。
缱绻佳人,柔肢袅袅徜徉。
名花万里芳馨远,怎入得、小杜辞章。
又兰陵、酒醉谪仙,琥珀流光。
天台偶遇人轻别,鹧鸪惊残梦,梦后怆凉。
宋玉神游,巫山暮雨高唐。
汉皋解佩空余泪,应怜她、飘落他乡。
叹春归、来日当歌,看伊新妆。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504/03/125855b1ezg8q9tm11hvg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