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在我把《品牌营销》书稿交付出版社时候,并没有想到两个月它就会正式面世。所以今天拿到这本厚厚的新作时候,看看后面的出版时间,感觉还是很有趣。这是我在营销传播领域正式出版的第13本书,大概也是我写作周期最慢,而出版周期最快的一本书。从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到现在快3年才写出来,而从交稿到正式出版却只用了2个月时间。想到第一本书出版时候,那情形似乎正好相反。
第一部书迟滞的出版与这部书稿的高速面世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记得第一本书后记上讲写作用了5个月时间,实际上真正开始动笔写作只有3个多月时间。我是那种定下来做事情就很投入并不拖拉的人,所以当时还经营着广告公司,我基本上不去打理广告公司业务,专心一致的每天爬格子。书写好后当时的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院长,也是我本科时候的老师告诫我,你说写的快人家会怀疑你在粗制滥造呢。于是我在后记上就写成是前后写作5个月了。书写好后没多久刚好四校合并把出版社也合并了,新的浙大出版社不承认原来杭大出版社的口头协议。新的社长是一个比较自信的学工科的老太太,比较严苛似乎对我的书是否好销还有怀疑。于是算盘打得鬼精的出版社问我是否可以包销1000册,我一口回绝了包销表示宁可不出。那本书最终是在交稿之后拖了将近两年才得以付梓。有趣的是书出版时候,先前写的后记所署时间是1999年中秋,责编说要推迟一些这样显得不过时,这样我就把后记所署的写作时间推后一年。好在这部书稿出版之后各方反响不错,销路也比较好。书出版后责编海燕和我讨论过为什么这本书当时走的还不错,她的意思是我提出在书上写出个人介绍很有关系。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原因吧,我在娃哈哈负责广告和营销的经历,以及自己创办广告公司的实践,使我的书稿比之于一般的同类著作,更多了一些亲身体悟。后来也有其他教师说,是因为我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老练,等等。我想大概都有一些原因吧,这部书后来多次印刷,也曾经收到过一些读者来信,大都是一些经营广告公司的小老板。2006年我把它重新修订再版,此后又印刷了2次,前天还接到西南科技大学一位老师邮件,说他们用这本书在作教材,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现在还有市场。
因为第一部书的影响陆续有几家出版社主动向我约稿了,好像还有什么评选“十大策划人”的给我寄来表格要我参评,我是一个不善抓住制造虚名机会的人,再加上比较小气看他要交几千元的参评费,就没有理睬当然也就无缘这个可以拿来忽悠人的头衔了。好在那时候渐渐把兴趣转向专业写作,而且似乎也有了资格向出版社提出条件了。记得有家出版社约我和本专业领域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共同参与一套书,我当时另有写作计划,又不想失去这次机会就告知说现在出版社给我的稿费是8%+2%(组稿费),没想到他们也爽快答应了。所以后来我一直庆幸这第一本书打响了,才有了后面的书稿出版的顺利和出版社对我书稿的关注。
几天前在省里参加重点教材评选,遇到2位教授朋友他们说我老是不去开会。真的很惭愧,这些年来我只外出参加过一次广告学科的各种名目繁多所谓学术会议,还是在本省的宁波。其他还有一次是浙大自己主办的会议就在杭州,我要上去做论文评点。现在想来疏于参加会议大概有3个原因:一个是会议上面一些论文看了实在很少有什么闪光点,我记得多年前读研究生时候,跟吴熊和教授去济南参加辛弃疾研究会,回来车上老先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他们讲的问题我都解决了,我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们也都解决不了”。大概当时我对国内广告学术研究也有同感吧;二是我也不善于应酬交际,尤其是无法胜任现在学术圈子里面的互相抬轿子,也看不惯有些人为了什么头衔而沽名钓誉;第三点大概是一个很隐秘的心理,自己那时候是副教授,以自己77级本科和80年代前期研究生的资历,再加上实践经历和自我感觉良好到学术素养,看着一些似乎不咋样的教授给你递名片,我又不好意思像有些人那样自作主张,在印制名片时候,擅自把上面的“副”字给省略了,这样一来总有点自己觉得没面子。大致这么一些原因,久而久之竟然就几乎不参加广告学术会议了。
好在就像两位教授说的那样,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著作在进行营销传播。记得有一天在香港机场遇到武汉大学一位教授,对方认出我来并且说“卫老师搞整合营销传播”。他说我们可能是在什么会上看见过的,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客套地笑了笑,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虚伪。其实我知道肯定不是会上看见的,因为我几乎不参加这个专业的学术会,而且有限的几次会议,还有在外面偶然的个别交流,我一般都会记住学界人物而且通常是不会出错的。我想这位教授肯定是看见过我印在书上的照片,依稀还有个印象。用书来自我营销,这确实是我这些年有意识的一种做法,因为我喜欢写作并从写作中获得乐趣。与此同时你要想使自己的书有市场,就必须有意识地去营销它,就像建立品牌、实施定位和推广那样。书的营销其实也是作者自身的营销,也具有一种博弈意识在里面。你必须赢得读者,当你赢得读者时候你的书就有了市场,书有了市场自然出版社就要对你有所照顾。每当这时候,我就想到照顾是双方的,所以我从来都很感激出版社,尽管我的每一本书都在给他们赚钱,但是我觉得还是他们给了我机会。也许我们所讲的品牌营销和整合传播中的那些观念,消费者、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品牌关系、利益平衡等等,已经很自觉的给我构建了这样一种价值体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