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庄子的文章是因为饭后散步书店里看见于丹的《庄子心得》。前次倒是很迫切的买了她的《论语心得》,这次的庄子只是随手翻了一下,没有要看的欲望,当然也没有买。倒是买了一套中华书局的《史记》,虽然我已有一套线装《史记》,但是看它那么便宜(145元),忍不住还是买了。就在买书的时候,突然想今晚要写一篇有关庄子的文章。
下面这篇《姑射山人》的文章,实际上这是17年前写的。其时关于庄子和魏晋风流的小文章大约写了有38篇,后来由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另一块牌子)一并收入《中外奇辩艺术拾贝》,1991年11月正式出版。若是不觉打字枯燥,以后或许可以陆续翻出在博客上。下面这篇是关于庄子的第一篇,当时以此作为开篇或许包含着那时候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伟大的思想往往诞生于痛苦和磨难的砥砺中。公元前3世纪,这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群雄攻逐此起彼伏,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也孕育了主张无为而逝遁世独立的有着空前思辨性的庄子哲学。
庄子忍受着大动乱时代人生所遭受的像桎梏、倒悬一样的痛苦,却只能求诸于自己心灵这一现实,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庄子看来,只有真正超越万物、逍遥浮世的人,才算是到达了绝对的自由。他把这种人称之为至人、圣人、神人。《逍遥游》中谈到了居住在遥远的姑射之山的神人们: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
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说的是一个与道合一之人,因此作为万物之本的“道”所具有的功能,也就成了其人之功能,而且作为个体这神人又具有某种神秘性。《齐物论》中讲到: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熟,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震海而
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
利害之端乎!
可见这个至神之人不但超越了自然的侵扰,而且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达到了无限。虽然不以人事为务,但其一个无心的活动都能使五谷成熟、天下归治。这种绝对自由在虚无的表面下,又包涵着无穷的统摄力。因此即便人世奉为理想楷模的圣贤之君,也对此向往不已:“尧治天下之民,平四海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这或可看作是至高境界的抵达,从否定和净化之中上升到超乎万物,当然也就超乎了自我。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其建构精神世界的逻辑起点。只有把握这点,才可能进而理解庄子所建构的精神大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