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说说 |
电话中红梅编辑说换了设计公司的新书封面出炉了,但是又被开会否决,让我别着急,要有信心。其实我知道,他们也许比我还着急,如果10号以前书出不来(貌似要与世界杯同日揭幕,呵呵),赶不上这次全国图书订货会,那这几个月的辛苦可以说就白费了。打开电子邮件,看到新设计的时候,我很惊喜,相比上次,新设计的冲击力很强,从感官上说绝对是可以调起阅读胃口的,尤其是红色版本,但还是被否决,这再一次证明了从责编到出版社领导对这两本书的重视程度,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我觉得现在除了等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来预热一下新书,陆续贴上哥们儿、朋友们为我的新书写的序言和书评,你们给予我的不仅朋友间的鼓励,更是推动我努力前行的无限动力,我爱你们。
能填饱肚子已经是幸事,把肚子的美伦美换那就是奢侈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衣住行上奢侈,穿得要好,住得要好,开的车要高级,惟独吃的很不在乎,因为吃的再好再奢侈,别人也看不到,可是生在中国这样的美食大国都感受不到口腹的乐趣不觉得遗憾吗?
当然吃的奢侈不是让你花个万八千的进入高级餐厅,这个奢侈的意思是让美食来取悦你的身体,好的美食不但给你个好的身体,也让你有个好的心情,身心健康是任何外在的奢侈都取代不了的。
吃分一个人吃,两个人吃,一家人吃,一伙人吃。
以我和作者老胡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吃的时间比较多,反而这样的境况造成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仔细品味一道美食其中的奥妙。
老胡是厨师出身,我现在也是个美食节目的主持人,可能我们对于吃的感觉比一般人敏锐吧,而我更喜欢把我吃到的按照我的体会回家再自己做一次,对我来说是个挑战。
谁说吃不能是一个人的事情?谁说厨房必须是女人操劳的地方?谁说男人做饭就没有男儿气概了?
只是我们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把厨房里事情弄得和房事一样有情调罢了。
只是我们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把厨房里事情弄得和房事一样有情调罢了。
哥们儿老胡的《味道江湖》是给喜欢美食的人看的,又是喜欢美食的爷们儿必看的。如果你是单身的爷们儿又打算继续单身一段时间,那你更应该看看。
弄一顿丰盛的美食给自己,是一个人给自己愿意孤独下去的最好理由,就像今天早晨的阳光洒在我的厨房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我也生活得琐碎。通常睡很晚,如果不是早上被尿意憋醒的话,我可能不会发现我的厨房在阳光下闪着光时,在我的心里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温暖。
以前我总觉得像我这种单身的男人,如果不是让家看起来更象个家,也大可不必搞个华丽的厨房,单身男人的厨房用来做甚,以前我会说是用来幻想的。曾在厨房里幻想自己做一份营养丰富的早餐,咖啡机飘散着巴西的热情,果汁机里制造一种亚热带的浪漫,在阳光下读一份当天的晨报,爱的人在打扮一天的美丽。
三年过去了,我的床换了不同的爱,可我的厨房却从未飘散哪怕是北京炸酱面的味道。
如今我还是一个人,橱柜里三年前的酱油发酵酝酿着浓浓的寂寞与孤独。厨房里有两个纸灯,上面是自己写上的两个字“食”“色”,这也许能代表最简单的生活和人生,食色性也。如今,无爱,无性。
不同的人来,不同的人走,都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最简单的生活,甚至都没有为我留下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依稀记得母亲的背,想起那个背就幸福和感动,只有那个背是踏实的,真实的。
突然明白,原来填饱了肚子就没有那么凄凉。
这是我关于男人和厨房之间或者是男人和美食之间关系的最初定义,若不是我做了美食节目,若不是哥们儿老胡同学弄了本和吃有关的书,我还真不知道吃到底有多么大的乐趣,能够做东西给自己吃是更大的乐趣,当然要能做一桌子把家人和朋友伺候舒服了,那就是成就了。如果谁要一辈子愿意做东西给我吃,那就是我赚到的。
我们吃,我们活着,我们好好地吃,所以我们活得好好的。
越来越多的美食节目在荧屏上闪亮登场,大家看到的都是厨师光鲜的一面,感觉厨师在摄像机下风光无限。然而一般人很难了解到真正的厨师生活,厨师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一盘盘美味可口或者食不甘味被退回来的菜肴是如何做出来,其中经过哪些工序,究竟是怎么加工的。我想,这些应该是食客最想知道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你的胃。
我在这一行里干了多年,从最底层做起,一直到厨师长,可以说厨房里的各个行当我都了解一些。本书的文字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我之所以要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并不是想揭露些什么或者说让人看了对餐饮业开始怀有疑虑,书中描述的就是厨师的生活,不夸张、不歪曲,绝对来自真实还原真实。
此书的内容作为每日专栏的文字曾在《京华时报》连续刊载半年多,记得刚见报时候,我就接到很多以前同事的电话,多是鼓励,毕竟在国内来说,一个厨师写专栏、为一个厨师开专栏,这应该还都是第一次。可不久,这些朋友的电话里就开始透出些许无奈,对我说,你别写了,你写的这些几乎把我们厨师的生活和厨房里的“秘密”揭了个底儿掉,这叫我们以后还怎么干呀?
后来我知道,我的文字有很多厨师在关注,不仅如此,酒楼、酒店的老板们也在关注,但他们关注的方式说起来有点地下工作者的味道。厨师背着老板看,老板同样也背着厨师看,似乎相互间都在拿我的这些文字比对,想看,又怕对方知道自己在看,挺微妙的感觉。其实,我更希望更多的非餐饮业朋友能看到我的这些文字,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想让他们了解厨师的工作以及工作中的辛苦,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该如何点菜、如何应对厨师的一些花招,如何去外面吃饭不吃亏。
如果说我的文字揭露了一些厨房里的内幕,那也是善意的,若是餐饮业的工作者能以此作为一面镜子,改变那些不好的行为和弊端,对工作投入更多地热忱,给食客做每一道菜的时候就像给自己最爱的人做一样,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很值得欣慰的事。
作为一个俗人,我自然不能免俗,写到这,大概朋友们会认为我要说感谢的话了,对,没错,你们猜得很对。首先我要感谢《京华时报》我的发稿编辑叶倾城老师,如果没有她的提携与鼓励,也就不会有大家所看到的这些文字了;其次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吕红梅,她对此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还有哥们安琥,这个横跨主持、唱片、影视多栖艺人,一点没有架子地主动帮我完成了本书的序;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不会将这些文字安稳地敲打到电脑上。
还要感谢我的朋友黄旭荣以及侠子、坏蓝、熊鹰、莫非一一、硕鼠、唐豆、蒙蒙、大狮子、迷魂、胖妈、茄子哥、江心岛、鹿西、艾米、王澜、沈宏非和我以前的同事、老板们。你们在我的生活里无时不刻地在推动我勇敢地前行。
或许我以后不再做厨师了,但无论怎样,我都为曾经做过厨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果不是老胡自报家门,我还真不知道胡元骏兄曾是个掌勺的,因为实在不能把他的形象和厨师联系在一起,不过谁还没有个过去啊,就象我,我要是不说,你也不知道我以前还是个电工呢。
有些职业太脸谱化,我们通常叫挂相。比如说到教师就会想到是个戴眼镜的;染着夸张的黄毛,穿紧身的条纹裤子,十有八九是个发廊大工;当兵的就算穿便装你也知道他练过,因为普通人没有那精气神;跳芭蕾的,不管男女都趾高气扬迈着八字脚;涂着厚粉底,大红嘴唇;穿着带有蕾丝边衣服总在夜晚出动的女人,我们都会猜她是个做小姐的。侯耀华等活跃在主持战线上的前辈,只要开口说话,那还是个说相声的味儿。我在戏剧学校念书的时候,在小饭馆里吃个饭也要把声音压低,尽量浑厚洪亮的说:“老板,来碗拉面”,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搞话剧的。
那厨师呢?厨师有什么标志吗?范伟给了个很好的形象定位,脸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是火夫。就因为把厨师都脸谱化了,所以我才不会把身材高挑样貌英俊还带点腼腆书卷气的老胡和“火夫”联系起来。
老胡在书里面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复:厨师一般都不胖,只是大多胃不好。很多人对厨师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会记得菜的味道,我们常去一家饭店不是因为它装修的有多好,是因为那的菜好吃,菜好吃也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那家饭店里厨师的手艺。对于厨师陌生的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长什么样子,更没有机会去厨房重地去看看他们工作的状态,所以最被忽视的艺术家应该是厨师,
老胡在书里面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复:厨师一般都不胖,只是大多胃不好。很多人对厨师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会记得菜的味道,我们常去一家饭店不是因为它装修的有多好,是因为那的菜好吃,菜好吃也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那家饭店里厨师的手艺。对于厨师陌生的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长什么样子,更没有机会去厨房重地去看看他们工作的状态,所以最被忽视的艺术家应该是厨师,
我们只是关心菜是不是好吃,谁会在乎到底谁做了这道菜呢。
翻开老胡的《厨房江湖》,展现给我们的是我们不了解但却又一直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群体。这本书象妙趣横生的厨师教科书,立志做一个厨师的好青年可以通过这本书做一个入门级的学习和给你个模拟的想象空间。这本书也象个情景喜剧的剧本,因为从第一篇文字开始我就进入到厨房的一个规定情景当中,去体会做厨师的内心浅台词感受他们真实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更象个白皮书,不仅仅更正了我们觉得厨师就一定是个胖子的误解,更多的是希望大众对厨师有一个人性化的理解。
记得我有个朋友告诉我,得罪谁都别得罪厨师,他们做菜做咸了,做的不好吃,也千万别让他们换,他们会在你的饭菜里吐唾沫,拧抹布水,后来我一个厨师朋友更正说,其实厨师也是个艺术家,他们对待自己的菜就向对待自己创造的艺术品一样,他们不会用唾沫和抹布水来玷污自己的作品,只有你大胆的建议,他们才会很好的改进。
其实厨师很愿意听听顾客的意见,现在很多餐厅都把厨房搬到大庭广众之下了,我们更有机会通过玻璃房子来感受厨房里热火朝天的气氛,更有很多大的餐厅采用一对一的服务,每个厨师都有名片和编号,你到了餐厅会有服务员问你有没有固定的厨师为你料理,而厨师在顾客吃完后也会出来和顾客见个面,询问菜的口味和有什么不满意的。我喜欢这种人性化的沟通。
当然也有得不偿失的,讲个我身边的真事,我在某个电视台做了5年的节目,吃了五年食堂里的小灶,大家都觉得每道菜都那么好吃,可总觉得好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公德归结在我们电视台的食堂的服务不错,但有天我和我的搭档女主持终于领悟到这应该是厨师的功劳时,便异口同声的夸赞厨师好手艺。于是这消息传到那厨师耳朵里,那天专门来我们的包房感谢,结果我们看到了厨师的庐山真面目,天~~那人竟然有大面积的酒糟鼻~~汗~。
人是个感情的动物,当你很好的了解到一个人,那么他再传达给你他的相关讯息,你就会很容易接受,如果和一个厨师都成了好朋友,那么你吃到他做的菜就带着感情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妈妈做的菜,不是那菜有多好吃,只因为它有妈妈的味道。当然以上那个酒糟鼻事例算是个偶然。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厨师,但相信读了这本书,了解到真实的“火夫”生活,那我们再吃菜,相信会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爱美食,但也请记得隐藏在美食背后的艺术家。
对于吃,人们总是孜孜不倦的,并且一日三餐已经从单纯地填饱肚子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有关描写美食的文字越来越多,不知道我这样算不算随波逐流,但我在尽可能地在避免和别人描写美食上有共同之处。这并不是说我在有意装腔作势,我只是想说,我有做厨师的经历,这一点对写美食的人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个厨师对美食的敏感,就像人们听到节奏强烈的音乐会不由自主地扭动身体一样。一直认为我的味觉系统有着超强的敏锐度,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尝出一块被辣椒浸泡过的肉是否新鲜,调料可以遮挡和掩饰大多数人对肉的判断力,但在我这行不通,有时候我对原料的分辨力就如警犬一般。
于是,我用经验与味觉系统记录下来的这些美食随笔,感觉上每个字都应该透出些味道的。人们常习惯将某个领域比作江湖,那么我觉得味道也是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不分男女老幼,惟一甄别功力的就是味觉系统和感官神经相结合而产生的对味道的判断力。
在我的厨师生涯里,师傅手把手教过我很多在现在看来不轻易外传的美食秘方,我之所以甘愿把这些秘方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只因我对美食太过热爱,并且想与更多的美食爱好者一起分享因美食而带来的快乐。
在厨房里,学徒衣兜里都会装一个小本子,可以随时记录下师傅的点滴经验,包括腌料和制作的配方。但师傅有时候会多少保留一点,比如关键时刻将学徒支开,其实此时要学徒做的都是些不打紧的事情,如此,师傅可以放心地将保留进行到底。
然而,我的师傅却对我丝毫没有保留,他曾说过,我可以把配方给你,但对于毫无实际经验你来说,那就是一张废纸,没有经验,没有操作能力,拿着那些配方也是枉然。说这些,我不是给自己在别人看来像欺师灭祖般把不该透露的秘方透露出来找台阶,而是想说,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悟,我教给你了,告诉你了,并不代表你就会了。
你所要做的就是积累经验,并不断去尝试,如果一个热爱美食,热衷于烹制美食的人,看了我的一些秘方后亲手做出了美味佳肴,那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做了件善事,一起分享的感觉是会让幸福满溢的。
我的美食随笔最初发表在《北京娱乐信报》上,发稿编辑谢琳老师可以说是我文字路上的恩人,她教会了很多甚至是一辈子都无法学来写作技巧,隔行如隔山嘛。那时候我一边做厨师一边给她的报纸写稿子,在厨房里干一天活很累了,但晚上下班回到家里,在电脑上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似乎一天的疲惫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我喜欢,因为谢琳给了我这个用文字表达美食的机会。
同时还要感谢《北京晨报》的三川、《法制晚报》的孔琳等等帮助成长的编辑们。我的文字里充满了美食的味道,是你们引领我进入了这个味道江湖,我乐此不疲。
我知道,光说感谢是不够的,那么就留下一点空白吧,用来书写我心的大海——美食海。
前一篇:千万别把情话当成思念的提货单
后一篇:坏蓝眼睛和莫非一一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