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看看 |
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是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影片,导演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影片的一个特点就是梦境。片中一开始,在一段波尔格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的片头后,就是他作的一个恶梦。在梦中,他看见一辆柩车在街上自己行走,棺材打开来,里面的死人伸出来要拉他进去。而他发现,这个死人正是他自己。梦中包含的对死亡的恐惧促使他对自己进行反思。影片中波尔格探望老母亲的段落是用现实的形象来暗示他对自我的探索。影片中的另一个梦,象征着他对自己的判决,揭示了老教授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否定和自责,而又与他在现实中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影片结尾,老教授又作了一个美好的梦,表现出他对新生活的渴望。这一系列的梦境,无疑为影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由山姆·门德斯执导的这部《美国美人》,曾被美国影评人称为是1999年最尖锐的电影作品。它看似平常简单,描述的是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在平凡的生活背后,隐藏着许多黑暗面和嘲讽,人性中的压抑,就在平淡无奇的光天化日下,逐渐现出原形。不过其中的梦境描写,却可以说是一种美的诱惑。凯文.斯贝西迷上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他心中重新燃起的火焰让他在梦中与美人相会——在无数玫瑰花瓣簇拥中的安吉拉寸缕不着,仅仅是花瓣遮掩着重要部位,俯视的角度把这个镜头拍得美仑美奂,美得无与伦比。
大卫·林奇执导的《穆赫兰道》,甚至是需要一本攻略才能看懂的影片。影片的开场画面是几对舞伴在虚拟红幕前跳舞,他们的影像被复制成了很多份。这时主人公戴恩的影像出现了,她像是在看他们跳舞,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憧憬的神情。接着戴恩和她姨父姨母依偎着出现……第二个镜头便是戴恩的第一视角镜头,伴随沉重的喘息声,她的眼前摇晃着出现床、被单、枕头。镜头淡出,其实是戴恩开始进入了梦境。随之贯穿全剧的14段梦境里,出现了神秘的人物、怪异的场景、离奇的故事、梦魇的气氛等数种解析和组合。导演也许是故意用许多混淆视听的手法与隐喻来阻挠观众辨别真幻像,其中一个青年被怪兽吓死的情节,我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梦魇,因为不管怎么看它和整部影片似乎都没什么联系。这大概也是《穆赫兰道》的迷人之处吧。
《睡眠科学》是被誉为有望在电影界大放异彩的法国电影怪才米歇尔·甘德瑞执导的一部力作。确切地说,这应该算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患有幻想狂的青年摄影师啼笑皆非的梦幻故事。摄影师斯蒂芬在巴黎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具有相当艺术天分的他对枯燥的工作失去了兴趣,而性格自闭的他又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他的生活走进了死胡同。他沉溺于自己的梦境不能自拔。蒂芬天天在梦里被别人骚扰的感觉,就如同我们下意识地做了一件令自己得意的是事情,于是还想继续寻找那种感觉,结果最终现实与梦境彻底混淆,当醒悟过来,希望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想像的时候,已经难以挣脱了。

《夜之死》于1945年由英国出品。这部电影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但其中的梦境描写可以说对以后的影片,起到了样本示范的作用。故事是说有个叫Walter Craig的人,一再为重复出现的梦境所困扰,梦中会突然会去杀人,醒来后又无法完全记得。电影开始,Craig抵达英国乡间一栋从未去过的木屋,它遇见六个人,全是他梦中的人物。Craig一直注意自己不是在做噩梦,梦是他提高警觉的预警,促使其中五人讲述他们所遭遇的有关超自然、疯狂和预兆的故事。最后,灾难临头了:Craig杀死了其中一位精神病学家,因为他拒绝相信超自然的力量。然后,故事中的人物逼迫克雷格,其中一个杀死了他。随后他醒过来,甩掉了梦境,应邀到乡间一栋木屋度周末….…电影结尾与开头完全相同的镜头,完全相同的顺序,使得无论主人公还是观众都无法区别它是梦境还是真实。
《俄罗斯方舟》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一次雄心勃勃的实验。整部影片由一个镜头完成,影片连续不断地在圣彼得堡的一座著名宫殿里一次性拍摄90分钟,从而使拍摄时间与电影时间完全重合。影片的试验性和艺术性是近年来罕见的,也是非常优秀的。银幕上的镜头即是影片的叙述人——一位当代电影人的视角。冰天雪地中,一群衣着华丽,兴致勃勃的达官贵人乘坐马车来到圣彼得堡的一座宫殿。于是,叙述人跟随他们进入这个富丽堂皇的宫廷居所。人和物都是18世纪。叙述人走着,其他的人都看不到他。且慢,拐角处有一个和他和周围的人都不同的欧洲人(European). 原来,这也是一个梦游者,误入此地。他是一位来自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于是两人开始了一场历史的漫游,目睹了俄罗斯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影片最后在1913年最后一场辉煌盛大的皇家舞会中结束。华丽的音乐,迷人的舞蹈,精致的服饰,辉煌的建筑。当成百上千的人从阶梯上缓缓而下的时候,“我”仿佛真的坠入梦中,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过往的梦境,一定有这样的场景:在拥挤的人群中,“我”茫然的随波逐流,也许,“我”的爱人正倚在栏杆上等我,注视着我。而“我”,要穿越人群去握住她的手。
《睁开你的双眼》是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在27岁时,融合了爱情、惊悚、科幻类型元素创造了这部充满辩证性的电影。影片的主要时间点有三个,主角西萨在其中两个点不断穿梭,却发现自己其实身在第三点。西萨陷入记忆的错乱,人类凭借记忆描绘过去真实的功能再次被质疑。梦境为真?现实世界为真?这是西萨不断混淆无法解脱的问题?潜意识对西萨精神状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何者为幻想?何者为真实?一切都无法解释。不断的混淆,错乱。而实际上又是另外一个恐怖的真相。
八、《巴西》——最黑色幽默的梦
泰瑞.安吉执导的这部《巴西》,为了营造当时那个高度秩序的社会,安排的各种细节,强烈地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死板腐朽。在餐厅里,所有客人都是按照号码来点餐的,而不管你点的是几号,端上来的永远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是颜色的差别而已。而对中央服务社傲慢的维修工,尽可以用“B-6”表格让他们浑身颤抖面无人色。一张支票无法投递,竟然让咨询管理局的头头有末日来临的感觉。在劳伊最后的梦境中,达脱为了解救他脱险,领着队员与警察血战,而四周的清洁工居然旁若无人地还在打扫大厅,实在是黑色幽默之极。山姆,一方面还能保持基本的独立性,一方面又沉溺于飞翔和拯救的幻想。梦境于他,和真正的现实生活同样重要,甚至还犹有过之。梦境里,至少他还有爱情,还有飞翔的快感,甚至还有恶魔和巨人可以为敌,现实生活的苍白刻板在梦境的华丽丰富面前愈加凸显。在劳伊最后的幻想里,梦境与现实直接相交,达脱从天而降,把他救出死亡。但现实是悲剧的,他和吉尔逃离社会的幻想是天真的,社会允许一个人脱离自己的位置。你可以死亡,但不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