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想想 |
(此文写于新浪博客大赛初始,现在看来我的观点很值得商榷,对新浪博客的看法也在日渐改变。之所以还将此文发上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它作为一种共勉,激励自己的同时也期待能在新浪博客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我改变对新浪博客看法的实际行动就是:我也在新浪开博拉。呵呵!)
最近,随着各大报刊对博客之事连篇地报道,感觉真有那么点要全民皆博的意思。更随着新 浪举办的博客大赛如火如荼,我欣喜地看到了诸多名人风采,可谓汇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这些精英并不是去参赛的,而是有着特约嘉宾的意味,如点卯般宣称:我也有博啦,我在新浪开博客啦。“欣喜”之余,我又有些纳闷,他们早为什么不开博客呢?为什么早不在新浪开博客呢?也是,早了新浪也还没有博客功能。不过,我知道,有些我熟知的名人其实很早就开博客了,但不是在新浪。在其他地方,他们的博客完全是匿名的,有的甚至还设置了密码,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有可能进去浏览,而在新浪,恰好相反,实名制博客,欢迎浏览,追求点击率。我不禁要问:这种博客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自己真觉得有必要去博么?我不好说他们的入驻给新浪博客增添了人气,也不好说他们也正好借此机会可以宣传一下自己,推广新书,做新专辑、新影片的宣传,等等。说各得其所也好,说相互利用也罢,总之,这样一哄而上,“扎堆叫卖”,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直认为日记是私人感情的集散地,其隐 私所包含的成分远远要大于记录的事情本身,它是一份用心在守候着的秘密。说白了,日记是给自己看的,而不是整天意犹未尽地拿到大庭广众下展示的。还记得把日记锁进抽屉后的那种如释重负么?还记得日记不小心被别人偷看后的那种紧张和愤怒么?你一定记得。
记得早些时候(也包括现在),博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被浏览最多的,其内容几乎都和性事沾边,主题越邪乎和生殖系统关联得越紧密就越能吸引眼球。最早的木子美、流氓燕,后来的芙蓉JJ直至最近一个叫木木的《一个视频舞女的身体日记》,其用词的大胆程度超出了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限度,看过以后如果不及时洗眼都有“失明”的可能。不管他们写博客的本意是什么,就实质内容来说,大同小异,若非要区分的话,充其量是表演手法上略有高下,却都难逃脱庸俗。然而,火了,他们都火了,火了就是目的,火了就是成功。如果说他们的火,靠的是民间的力量,那么新浪博客的火靠的是什么呢?
我无意拿前面这些需要“洗眼”的博客与新浪的那些名人博客相比,不在同一个层面。如果你不是生活里的大明星、不是领域里的佼佼者,新浪才不会为你开实名制博客呢,大公司是要做大买卖的。
假如这些日记被锁在抽屉里,被我偶然间发现主人遗落了钥匙,偷偷打开窥探的时候,我也许还会有种极度刺激的愉悦感,毕竟只有她知我知。可是,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被网络以光速传播后,我觉得有很大的作秀嫌疑,不说是在戏弄我们大众的智商也令人心里有点不大舒服。
我承认我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但前提是它必须拥有隐私的全部特征。锁在抽屉里的日记会很吸引我,公布于众的博客,我的兴趣多少要打些折扣。如果每天想着我这篇东西该如何才能引来更多人的眼球,如何才能与众不同脱颖而出,观者看后会得到怎样的评论,那么在写的时候就早已经与日记的本质背道而驰了。
名人都很忙,真的。连我这等无名之辈都很忙,就更别说他们了。我不能怀疑名人博客里的文字都是不是他们写的,但我怀疑他们的长久性,虎头蛇尾的例子难道还少吗?新浪如果能将已经拉起的博客大旗一直抗到底,并且将汇拢来的名人一一安抚好,告诉他们“爱你不是两三天”,想看他们博客的人的心不会一眨眼就沉淀。那么也算做了件善事,至少让他们的“饭丝”上网的时候会有所寄托,不至于去乱七八糟的网站瞎混。
当然,在新浪写博客的名人的确有极其认真的,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徐静蕾徐博客、李静李超级访问等等,就是一个证明。他们文采飞扬,极其诚恳,或伤感获喜悦不经意间跃然纸上。对这些文字, 除了欣赏我别无他念,可这样的不多呀我的新浪大人,我的名人们。
也许我的论调有失偏颇,有失客观,有些名人的博客也没能来得及细看。但我真的希望这次博客运动不是一次炒作,而是实打实地一次飞跃。但求那些名人们的博客别如昙花,只在瞬间绽放。干什么都要讲一个“德”字,叶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