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人”的雾凇诱惑
标签:
吉林雾凇岛摄影休闲 |
分类: 诗情画意 |
到达吉林雾凇岛已是落日时分,东北的太阳也懒得与寒冷较劲,还不到下午5点就已经收工下山了。待安排好住处,天已经黑了下来,能够感受到的只剩下屋外阴沉肃穆的寒冷和室内温暖如春的火炕了。
其实,准确地说,老头金住的地方离雾凇岛还隔着一条松花江,那是一个叫做韩屯的小村庄,属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管理。村里大多是满族的后裔,老板娘干练而彪悍,与双峰林场雪乡那些和蔼可亲的房东比起来,则缺少了太多女人的温柔。
好在住的地方离渡口不足百米,出屋走不了几步就可以乘船上岛。渡船的船票在老板娘处就可以买到,每位30元,价格没得商量,反正来这里的人没有不上岛的,否则你干什么来了呢?再看渡船,就是一个焊有栏杆的浮箱,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人力牵动横跨两岸的钢索行驶。
当晚,大家唯一关心的就是转天的天气,这是“靠天吃饭”的摄影人牵魂摄魄的大事。老板娘像模像样地拉开屋门去观天象,满口应承转天是个大晴天,晚饭间还引述了中央台的天气预报进行佐证。于是,摄友们自然高兴无比,约定明早6点开拍。
转天摸黑起床,才发现天空竟无一粒星辰,随着渐渐亮起的晨光,大家的心情就和那个铅色的天空一样沉重起来,那是一个没有太阳的黑白世界,不仅没有蓝天,也没有雾凇。面对这样的天气,上岛是没有意义了,于是大家临时决定,整天就在这个小村庄中随意拍摄。面对明早就要离开的行程计划,每个人都焦急万分。要知道,千巴百里从天津赶过来,碰不到雾凇该是件多么遗憾的事啊!
一天就这样莫莫唧唧地过去了。直到吃晚饭的时候,事情才有了转机。在已经黑下来的天空中,逐渐出现了雾气,浓雾湿漉漉地在小村庄中漂浮,接近午夜,院中的那棵树上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树挂。这回老板娘又来了底气,说是转天一定会出现非常漂亮的雾凇。
又是一个早晨6点钟,大家准时来到了渡口,才发现当晚松花江莫名其妙的涨水,那条渡船已经无法靠近岸边。没有办法,只好乘车转移到7里地外的另一个渡口。没想到路上又出了些状况,到达渡口时已经是7:30左右,满满的渡口到处都是焦急的摄影人,拥挤而又漫无秩序。而领队又约定8:30一定要回来,这让大家既沮丧又有些愤怒。待登岛时已经是8:00了,不足半个小时的拍摄既无光线又无时间,只能匆忙的嵌动快门,有啥算啥了!
谁知在急匆匆往回赶的路上,碰到了领队才知道集合的时间又往后顺延了一个小时。我的天啊!早知如此何必又走了那么多的冤枉道!损失了那么多的时间!
好在又争取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要拍的太多了,此时的太阳才刚刚升起,阳光透过了晨雾,给岛上的雾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所有的人都十分珍惜这时隐时现的微弱阳光,希望能留下些漂亮的光影。直到此时,大家才明白,能否拍好雾凇其实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事,一切全凭缘分了!
还是看看匆匆拍下的照片吧!
P2
P10
P11
P12
P13
P16
P17
P18
拍雾凇那精细的树挂,本是需要三脚架的,但在如此匆忙的时间中,脚架便成为了一种累赘。拍雾凇与拍胡杨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要不断地变换角度,特别是低角度的拍摄,才能展示出那种内在的张力,于是三脚架的四平八稳反而成了障碍,在光线逐渐明朗的时候,老头金见到很多摄友都与老头金一样,将相机从脚架上解放了出来,开始了充分自由的拍摄。
在使用曝光补偿时,平时总讲“白加黑减”,这回就有了深刻的体会。曝光补偿从+0.7开始,可以一直延伸到+1.7,甚至+2.0。这要视光线的情况而定,总的原则就是把雪和雾凇拍白,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让高光部分溢出。补偿不足拍出的雪或雾凇往往是灰色或蓝色的,因此要边拍边回放观察,及时进行调整。
现在回想,拍雾凇的最好时间是早上9:00至11:00之间,其实根本用不着起得太早。因为即使是大晴天,只要有雾凇的时候,清晨也一定会伴随着雾气,初升的太阳往往会被雾霭笼罩,此时的色温并不利于拍照,只有当太阳升高脱开了迷雾,雾凇才会清晰地呈现出来,天际才会变得很蓝,光影也才会更加漂亮。当然,待到太阳升得太高,气温回升之后,树上的雾凇就会自然融化脱落,不过那也是拍摄雾凇落花的最好时刻。过了这段时间,漂亮的雾凇景色以及蔚蓝的天空便会渐渐消失,因此,很少有人会在下午去登岛拍雾凇的。
有意思的是,在从雪乡返回吉林的途中,我们再一次住在了韩屯,还是那间房、那个老板娘。于是就有了再次登岛的机会。第二次登岛有了便利的条件,松花江的水位已经退到了原来的位置,大家可以就近上船,再就是早上不用起得那么早,去白白浪费快门和时间。但第一点好做到,第二点摄友们还是沉不住气,早上6点又都纷纷上路。在渡口问老乡:“上岛后哪里的景色好?”老乡回答:“上岛后往左边走!”于是,大家就沿江往左边走去。由于上岛太早,雪地上白茫茫的一片,连一个脚印都没有,就这样大家深一脚浅一脚的试探,在到达一片树林后,前边已是一片空旷的原野了。没有时间继续探索,10:30前的集合令一直在催促着人们快快地往回赶。后来才知道,上岛后应当一直前行,大约20分钟的路程,才是拍摄雾凇的佳境。
当然,遗憾中也有惊喜,乘渡船回到岸边时,太阳已经升起,这才发现驻地附近的雾凇竟然比岛上见到的还要漂亮,于是大家就利用这最后几分钟时间纷纷嵌动起了快门。
还是看看照片吧!
P20
P21
P24
P25
到一个地方拍片总是会留下遗憾,但有时也会留下不该留下的印记。
寒冷的天气对摄影人来说就是一个威胁,有时的伤害往往在不经意间。尽管事先已经提醒过,但我们带队老师的鼻尖还是被相机粘去了一块皮。他打电话又没注意,手机紧贴着耳朵,耳朵竟然也被冻伤了。老头金拍照,鼻尖一般习惯碰着相机的显示屏而不是金属的机身,因此逃过了一劫。
很多朋友说戴上口罩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戴上口罩呼出的哈气会令睫毛结霜,眼睛总是粘粘的,依然很不好受。到东北拍片,最好的装束就是买一顶可以只露出眼和嘴的毡绒帽,10元左右的价格,平日戴在头上,寒冷时拉下来护住脸、耳朵和鼻子,一切烦恼便都迎刃而解了。
回来后,不少摄友都在问老头金雪乡与雾凇岛哪个更冷?这是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这往往与到达后所处的天气有关。就老头金的直观感受而言,雾凇岛相对冷一些。这是因为雾凇岛的冷是伴着湿湿的雾气的,特别是太阳出来前,给人一种无孔不入的湿寒之感。而雪乡的寒冷是干干的,直接的,正大光明的,没风的时候甚至还很舒适。雾凇岛的冷有时是缠绵的、浸入心骨的,甩都甩不掉。
拍了几张照片,体验一下雾凇岛的寒气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