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亲历奥运,镜头纪实(一)
标签:
奥运观光休闲纪实 |
分类: 游趣留香 |
孩子在网上为我们购得了两场奥运比赛的门票,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其中一场还是首日的体操比赛,比赛地点是紧挨着水立方的国家体育馆。
9日清晨,我和老伴早早起来就奔向奥体中心,昨晚看奥运开幕式的兴奋还没有过去,新的期待又来了。孩子家不远就有奥运专线车,乘坐极方便,24小时运营。上车只要出示当日的比赛门票,便可以免费乘坐。
北京在奥运期间,一共开辟了8条奥运专线和多条奥运观光线,方便市民观赛和观光。这些线路不仅为观赛的观众服务,也为一般的市民服务。车子的外观和车况都很好,每部车上都有一名服务人员,负责查看比赛门票,对于乘客稍大些的包包也会客气地进行检查。服务人员的警惕性很强,有些乘客下车时,她会跑过来看看,防止座位下放置东西,我们和她开玩笑,她很正经地说:“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为了大家和奥运的安全。”
我们的专线车停在奥体中心的南广场,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丝网后面的军事设施,传说中的红旗7号移动式导弹发射架就在眼前,绿色伪装下,身着迷彩服的战士笔直地在那里站岗,临时的战地雷达在不停地转动搜寻目标,军车后面隐约看到体育场馆的屋顶,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景观。
好在下车不远就是中心西侧的2号入口,入口是尖顶的蓬式建筑,通道很多,安检很严但检查人员的态度很好,没有传说中的身份证检查,只要有当日比赛门票就好。
软硬包装的饮品是绝对不能带进去的,我们带的矿泉水都在进口处喝掉了,老伴因需吃药被特别照顾将保温杯带了进去,但也要将其中的开水喝上一口。过安检没有想象中的拥挤,这也许和奥体中心的入口多以及不同人员分配在不同的通道有关。
只要进入奥体中心,便可以自由地参观游览、选择场馆观看比赛了。
我们的比赛是在12:00开始,由于时间尚早,我们就乘地铁8号线先到奥体中心参观。地铁8号线从南到北贯穿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大范围内,南端和地铁10号线相交,北端一直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8号线并不长,大约就4至5个车站,现在专为奥运服务。车站的规模不大,设计简单,其中奥体中心站较有特色,内装修体现着我国传统的青花瓷风格,很多观众在那里拍照留影。
出了奥体中心站,面前是一条宽阔的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大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就在大道的两侧,遥遥相望,很有气势。这里白天阳光强烈,缺少了点树荫和绿化,放一张夜间的照片,大家感受一下。
我们早就听说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有著名的“祥云小屋”,也叫“中国故事小屋”,里面展示着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特色文化。据说成龙曾建议奥运会后要把这些小屋保存下来,由志愿者出资供养,这是中国文化的很好体现。
我们向志愿者打听小屋坐落的地点,有些志愿者竟然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小屋。我想也许他们培训的目标不同或是分工不同吧!我们按照大致的方向径直向北走,经过了奥体中心的南北下沉花园(另作介绍),再向志愿者打听就有了结果。此时,在一片绿荫之中可见点点白色帐篷样的建筑,这就是“中国故事小屋”了。
北京小屋是最近的一个,屋内全为清式宫廷摆设,一个工艺师正在进行景泰蓝的制作,我搞不清景泰蓝是否北京的传统特色,正巧碰到中央电视台再此采访,于是拍下了照片。
在北京小屋的旁边就是天津小屋,屋内的设计朴实典雅,展示了天津的两大特色: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也都有艺人在现场制作。据我所知,杨柳青年画的拓版文革中被破坏了很多,仅存的一些由于年代久远木质拓版又开裂了不少,因此真正的杨柳青年画已很珍贵。
在北京小屋的北侧是上海小屋,几个直辖市的小屋看来相距不远。与京津小屋不同的是上海小屋有着优雅的丝竹表演。一袭晚清装束的六位美眉相对而坐,悠然演奏着江南名曲,让人想起了陈逸飞先生的画作。屋内陈列着各种民族乐器,一面直径 1.4米左右的生牛皮鼓竖挂在屋中央鼓特别显眼,那牛皮是天然的一整张,用鼓槌轻轻击打,声音极富弹性,如果伴着现场的音乐敲出节奏,便更有一番情趣。
我一直疑惑民乐如何成了上海的特色?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民乐生产地,有很多著名的民乐厂家。上海也是江南民乐的代表地和集中地,于是就以民乐作为了上海的展示内容。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