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往事钩沉 |
那时,我在的连队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因此文艺人才很多,可以用“群星荟萃”来形容。后来统计,在不到200人的连队中,与各级宣传队有过接触的大约不下50人,从坐上火车的那一刻起,文艺才华就在各个车厢流淌。后来,在甘肃Y镇巩昌河畔低矮的地窝子礼堂中,还是这群人,竟凭着简陋的条件演绎出了在今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节目,让我这个在当时只会做观众的人从心底佩服。
演节目一般是女生的强项,这可以说是性别上的差异。那时,男生一般喜好体育,而女生则更偏爱文艺;男生的节目只有说唱、器乐(当时也未有太多人显露),而女生在说唱之外还有舞蹈,这便大大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即使这样,我仍然钦佩女生的创造力,她们不仅演着自己,还能“放眼世界”,关心着黑非洲的劳苦大众,注视着南越人民对“北方的天空阳光灿烂”的祈盼。在没有电源,只有汽灯和煤油灯照明的条件下,她们能够凭着罩上透明彩纸的手电筒,给创编的“塑像歌舞”添加了五彩缤纷的追光。
我一直不理解,那时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想象力?这也许是得益于年轻、活力和积极向上的连队氛围。其实,我一直崇尚年轻人的创造力,但在现实中,这种创造力常因世态和环境的挟迫而逐渐地趋于平庸,这是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事实上,连队的这段美好时光非常短暂,1966年的社教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便逐渐改变了连队的面貌。
当连队再次组织起文艺演出的时候,时间已经推移到了1969年的春天。与这春天气息相通的是,连队搬到了山脚下的新房,文革的第一个高潮已经过去,革委会成立了,大联合了,一切暂时趋于平静。连里的节目这时也少了灵气与创造,但女生们编排的舞蹈仍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它没有了地窝子中那伸展不开的拘束,相比文革中充满火药味的动作,又多了几分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