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童年视角下的乡村叙事——读韩东长篇小说《扎根》

(2021-10-25 08:44:46)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

书评:童年视角下的乡村叙事——读韩东长篇小说《扎根》

童年视角下的乡村叙事

——读韩东长篇小说《扎根》

张明辉

近读韩东小说“年代三部曲”之一《扎根》,第一印象是无论叙事结构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显得平淡如水,故事情节上没有太多波折与冲突。平心静气地翻阅,没有任何障碍。在韩东笔下,叙事客观冷静,没有情感参与,没有预设立场,更多着墨于小陶个人的成长史,进行童年视角下的乡村叙事。

本书主线是南京知识分子老陶一家在1969年下放江苏三余六年内的日常生活,着重展示小陶的成长经历以及老陶的心路历程。三余位于水乡洪泽湖,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但民风淳朴,是老陶精选的下放地。小说的名字叫《扎根》,意味着老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困惑,从大城市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深入生活。与其说老陶在接受改造,不如说他留了个心眼,在返城无望之际,为儿子小陶将来在此长期生活、深入扎根谋篇布局。

老陶在下放前是个作家,因办同仁刊物《探索者》而被留党察看,相比于其他成员,这样的处罚不算太重,却是压在他身头的一块石头。老陶心虚,过敏,因此跑到郊区自杀,被抢救过来。老陶是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曾追求过理想,却在现实中安于现状。下放之后为了谋求生路,总是小心翼翼,不惜笼络人心。反观老陶一家在三余的日子,可谓平淡无奇,即使是遭遇挫折,也波澜不惊。小说所营造的日常气息,没未刻意渲染。

作为下放干部,老陶一家衣食无忧。老陶有不菲的安家费,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建造村里最好的房子,三余人也乐于帮忙。三余人住的是泥墙草顶的房子,老陶一家则是窗明几净、抹了石灰、用上水泥桁条的大瓦房。当然,为了不被人察觉,水泥桁条是隐藏在泥墙瓦顶之间的。实现自己的主张且不脱离群众是老陶的生存法则。老陶家的园子也有别于他人,种上桑树、香椿、桃树、枣树、泡桐......为了经营园子,老陶潜心劳作,自学必备的农技知识。在院子里种上瓜果蔬菜、养鸡养鸭,在房子周边种植刺槐、柳树、竹子、向日葵......即有实用性又满足了观赏性。为了扎根,老陶可谓处心积虑,日子粗糙但也力求精致,符合文人的风雅。

老陶有个说法特别好,叫“打万年桩”。一来老陶一家来自南京,在三余无亲无故。二来落户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政治上无任何优越性。造好房子有了栖身之所,第二步就是联系群众。家里人的分工明确,老陶负责摸底,为生产队增产;妻子苏群负责自学行医,走家串户为村民治病;父亲陶文江则用借钱、发烟、施舍的方式拉拢村民。不得不说,为了扎根农村,老陶这一家子是绝对的精明。

小陶生于三年困难时期,从小是在南京长大,但他的适应能力强,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社会。展示三余的乡村图景以及人物,很多是通过小陶穿针引线的,比如九月子,一个生着瘌痢头的穷小子,为了得到好处刻意奉迎,为了偷捡鸭蛋卖钱不惜清晨赶人家的鸭子下河。比如小陶的小学老师靳先生挖空心思剥削劳动、体罚学生,知青小李老师因年轻无知而遭受羞辱等等。又比如老陶家的几条狗因油水过多被养得肥胖,结果屡次被猎杀,三余人心安理得地分食。知青赵宁生为了证明自己与三余脱离关系,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脚不沾地。为了满足城里人的优越,一边与小陶亲密无间一边与老陶一家套上近乎。当近乎绝望时,他并不安于现状,为了返城不择手段。人物出场并未脸谱化,而是活灵活现,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身临其境,也道出了许多人性的弱点。

对老陶的父亲陶文江日常细节的描写尤为突出。作为上一辈知识分子,他强迫症似的用浆糊粘贴标语,出手大方地接济村民,貌似洁癖一遍一遍地清洁家中器物,常常在道旁接送家人却假装散步。可见老人在屡次“运动”之后的精神焦虑、落寞与空虚。

老陶的妻子苏群被“隔离审查”体现了命运的残酷。那个年代,尽管是在穷乡僻壤,人的命运却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后来,苏群组织村民读报,却因故取消。余队长的一句话,足以让苏群惊魂未定。“余书记不叫你读报纸,说你的问题上头还没有结论呢。”“这一夜,老陶一家睡得很不安稳......倒是老陶和苏群的房间里全无声息,安静得出奇。”“小陶最后一次醒来,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是苏群在小声读报纸。这时,其他的声音都已经停止了,唯有这单调的读报声持续着。”没人听她读报,夜深人静时,她回家读给自己听。苏群的失落、委屈与苦闷可想而知。老陶与苏群,这一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实也是大多数相同境遇下放户、知青的缩影。因为出身不好,他们貌似自由地活着,却有一道无形的枷锁。相比之下,三余村民则简单得多,置身事外,没心没肺地过着鸡零狗碎的日子。

故事的结尾是老陶父亲的意外离世,葬身三余。老陶平反,回到南京,继续从事着作家的职业并在死后哀荣。小陶成为三余唯一的大学生端上了“铁饭碗”。老陶处心积虑的“打万年桩”计划从此宣告失败。

本书与其说是老陶一家的“下放史”,不如说是苏北农村一群人的精神图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农村人与城里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物资匮乏以及思想隔阂,很难达成共识。难怪在小说开头便出现了农村人对老陶家每一件家具都产生新奇的一幕,“大衣橱在门前的空地上展览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天黑,这才抬进牛屋去。”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又是如此梦幻。

小说整体叙事节奏把握是绵密的,不动声色,不显山露水。呈现了乡村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往事已成过去,也意味着和解。在阅读过程中,让人细致体察到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境遇,内心的不安与挣扎。最终,老陶从“扎根”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为了写作,悄悄写下大量笔记。为了写作,不顾一切地到湖边考察。写作是其终身使命,也是自我意识的回归。小陶直至成年,童年记忆并未因离开而消失,反而不可磨灭,“扎根”三余,成为精神上的原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