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谷:黎乡风情

标签:
文化 |
分类: 行旅 |
文/江南冰雨
阿黑是个淳厚的黎族小伙,个子高瘦,皮肤略黑,家在五指山下。他先作了自我介绍,并告诉我们一些简单的黎族礼仪,“啵隆”是黎语槟榔的意思,翘起大拇指则寓意健康、靓丽、帅气,是黎族人友好的问候方式,然后让我们跟着示范。阿黑指着寨门上的吉祥物说,这是黎族的图腾大力神,两臂托举就意味着力大无穷,世世代代守护着族人丰衣足食。海南黎族是“百越”民族的一支,自殷商始就迁入海南岛,是个古老的民族。
阿黑有些腼腆,他很自然地称我们阿哥阿姐,接下来要带我们领略槟榔谷的风情。在阿黑的指引下,我们开始了槟榔谷之旅。他指着路旁几只俏皮的石蛙说,这也是黎族人的图腾之一,喻示繁衍生息,风调雨顺。他又指着一株葳蕤的大树说,这是木棉树。哦,这就是木棉树,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这样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明净的碧空,散淡的云朵,细密的树叶,光影婆娑。
茅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便是黎族的龟形屋。龟形屋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离地约一米,屋内设有火塘。茅屋低矮,茅草低垂,透着一股原始的气息。黎家阿婆坐在门口,正吹奏起鼻箫,余音缭绕,婉转动人。屋内的光线暗淡,摆放着黎族人日常的生活用具,如陶制的器具、竹编的农具等等。四壁是用红泥糊就的土坯,十分简陋。自古以来,黎族人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拓荒者,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现有120多万人口,主要有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方言不同、服饰各异,因处于偏远之地,仍旧保存着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习俗。这里的龟形屋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黎族艺术馆、文身馆、牛文化馆和织锦展等等。黎锦工艺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末元初,年轻的黄道婆沦落海南崖州,掌握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不辞辛劳地将技术带回家乡松江并加以改进,从而使江南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进入了空前鼎盛时期。明代的特大龙被——麒麟双凤龙被更是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
尽管是在暮冬,但这里的植被茂盛,气候宜人,已经提前进入了春天。一路走来,会见到很多热带植物,如木棉树、槟榔树、椰子树、芭蕉树等等。女儿十分欣喜,随时品尝着各种新鲜美味的热带水果,如椰子、木瓜、清凉果、人心果、榴莲等等。我们来到了一处台门前,热情的黎家阿妹为我们准备了甜腻的山栏酒,并且淘气地拎起了客人的耳朵。女儿买了冲浪鱼,大块朵颐,又被黎族阿哥吆喝了去,边喝着椰汁,边欣赏阿哥爬槟榔树的绝活,只见他双手抓紧树干,一跃而起,身体贴着树“嗖嗖”往上蹿,一眨眼的功夫便蹿到了树梢,又倏地滑了下来,令人目瞪口呆。
在林荫处,几位黎族阿婆席地而坐,用织机来回穿梭,织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据说黎族男女定情之时,阿妹总能织出最满意的花带或手巾亲手送给意中人。这位阿婆有一张清秀的脸,却被勾勒出一道道的青色花纹,呈几何形,透着一股神秘,这便是传说中的绣面纹身。黎家人纹身的习俗自古就有,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也有规定,各族按祖传的图案进行纹身,绝不能假借紊乱。纹身时用藤刺刺破皮肤,然后擦去血水,涂上染料。如是者三,待到脱痂时,才能纹饰清晰。也许是织得累了,阿婆抬起头来,朝我们面带微笑,并且翘起了大拇指,嘴里念叨着“啵隆”,女儿愉快地回了个同样的手势,并且毫无怯意地坐了下来,示意我给她们合了个影。阳光从高高的云层漏了下来,打在她们脸上,笑靥如花般绽放。如今,织锦工艺源远流长,而古老的纹身之美正渐渐消失,年轻的女子再也不用经历残酷的绣面,手艺濒于失传,在世的纹身妇女仅有两千人。
流连在甘什黎村的槟榔谷,品尝着原汁原味的黎家小吃黄姜饭、竹筒饭、山栏酒、糯米糕,走近龟形屋,和绣面纹身的黎家阿婆亲密接触,并且你很难想象,黎族的祖先竟用剧毒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成树皮衣。最后,阿黑带我们领略了一台大型原生态黎苗歌舞《槟榔•古韵》,在葳蕤的大树下,开阔的舞台前,黎家阿婆舂米、织锦,阿哥阿妹们载歌载舞,原始的钻木取火、渔猎耕作,充满风情的隆闺放歌、打柴舞、舂米舞。悠扬的旋律,热闹的场面依稀令我们浮现出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继承与扬弃,文明与原始的对话在黎族人的歌声里继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