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2013-03-25 21:55: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行旅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文/张明辉

 

小说家苏羊发愿建一所类似于民国民间的书院,“沿袭传统书院建制,秉承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精神,提倡‘教学做合一’,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学习中劳动,创造现实条件,令他们能于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目前,苏羊的理想国能仁书院正在修建,在乐清雁荡山能仁村。

距上次苏羊来温岭阁楼读书会已近半月,我与晓慧兄相约去走走看看,临行前通知实验学校的郭永军。郭老师很是有心,恰巧又在当日的微博上看到一条发自能仁书院的贴子,大意是要建一个图书馆,需要帮助,他在第一时间发动七五班的孩子们将自己手头已读的一本图书捐上,共47本,要我带上。

3月22日,我们驱车前往,因去年三月到过能仁村,故驾轻就熟,未与苏羊联络。途中山谷里的桃花、油菜花开了,遍野烂漫,煞是好看。来到能仁村能仁寺旁问路,却在通往半山房的路上偶遇书院的邓老师和三个孩子,并且加入了他们去丹芳岭的远足之行。

邓老师是个随和的中年人,身上背着个竹篓,就像一个淳朴的山里人。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并带了一大捆书时,孩子们都很兴奋。邓老师让三个孩子先行下山,顺便陪我们去了半山房。半山房就建在杨树坑山腰拐角处(从能仁村口、能仁寺旁有个很明显的路标指向能仁茶社,上行约一公里),在溪流的对岸,有一座木桥相连,青山绿水,独门独户。这里是部分老师和学生居住与活动的场所。因时间有限,只能匆匆浏览了底层。进入门厅的两侧是用黄砖砌成的简单书墙,摆满了苏羊母女等的藏书。中间长条桌上铺着蓝印花布,摆放着笔砚和一叠诗集。一侧的墙上挂着蓑衣、斗蓬和一对绣鞋,底下摆着新采的油菜花,很写意。一些孩子的涂鸦挂在靠近二楼木扶梯的拐角处。看上去简约自然、透着书香。邓老师出示了客栈掌柜阿婕(苏羊的朋友)的名片,每张都不同,是她随手涂抹的水粉画,透着山野的灵动(我曾在苏羊的博客上见过阿婕为客栈绣的古色古香的被面)。邓老师邀我们上楼,我们生怕山下的孩子们久等,便与正在厨房里忙碌的阿婕打了个招呼,下山去了。

 

返回能仁村口,我们见到了苏羊,她刚从集市上回来,带来了准备野餐用的一应物品。苏羊衣着得体,有着一股知性女子的干练。在创建书院之前,苏羊与她妹妹苏迪一起在上海经营一家图书工作室。小说家苏羊的日子曾被描述得富有诗意,那期题为《我的山居生活》的阁楼读书会是这样介绍的,“苏羊,曾在京华客居十年后又流寓沪上,恋慕江湖山薮之美,结庐雁荡山能仁村办客栈和书院,著有香格里拉支教随笔《在藏地》等。苏羊说,当一个人开始做一件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奇迹便纷拥而来。”苏羊长年离开老家乐清,做图书、玩古琴、支过教、写小说随笔,在书院创办初期,苏羊和女儿刚刚结束了环青海湖360公里的骑行之旅。

能仁村有个能仁寺,能仁寺前有条燕尾瀑,这是我第三次见到燕尾瀑(昨夜,当我跟女儿提起那次有趣的郊游,她对童年的经历记忆犹新)。苏羊指着能仁寺旁山坡上的一所老屋说,这也是书院的其中一处,正在修整。那些老屋分散在山野四处,原先都很陈旧,有的干脆就已人去楼空,成为废墟,却被苏羊和朋友租下,修建书院、客栈和教育活动场所。

我们一行十人沿着能仁寺旁的小径朝山中走,能仁寺旁左为筋竹涧,右为丹芳古道。前几日,来访的厦门老诗人威格对筋竹涧曾有过生动描写:“再转了个弯,涧溪汇集成一湾偌大的潭,碧蓝青翠,想必是蓝孔雀在这儿洗过衣裙,把一潭涧水都染了。”起先是平坦的水泥路,后来便是凹凸不平的石头路了,我们在逶迤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盘旋而下。邓老师说,这条路传说是南宋王十朋进京赶考时走过的山路,有四十九道弯,是条古道,人烟稀少。说这话时,苏羊、蹦蹦、威威和芯仪已经走在了我们前头。对了,还有一条可爱的小狗积木(邓老师后来告诉我,积木一岁多,是蹦蹦的爱犬,跟着娘俩去过丽江等很多地方),积木天性顽皮,时而摇头摆尾地跟在我们后头,时而冲上山坡,时而又蹿到我们前头。每当孩子叫一声:“积木”,它略作停顿,一下就飞奔过来。我跟积木初次见面,它竟友好地舔了舔我的手指。有孩子们在,邓老师指着溪边的那只红冠的大白鹅戏说,它也是进京赶考的吧,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

 

山野里的空气清新,透着青草味,就连在山间小憩,听松涛低吟,流水浅唱,都是一种享受。丹芳岭又名四十九盘岭,在盘旋的古道上,我们走得有点累,可孩子们很快活,不时一惊一乍,小打小闹。走得累了,大家席地而坐,补充一下食物和水份。孩子们很注意环保,也跟着大人将垃圾收拾好。在一处有水的山凹里,大人们分头搭起了炉灶,孩子们去捡柴禾。起初,在背阴的山上捡,有些树叶还是湿的,树枝烧不开水。后来,他们又去捡松枝。苏羊说:“这些,孩子们知道。”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跟大人们一起洗菜、洗碗、分享食物。芯仪妈妈因为住得近,几乎每周都来看她。野餐后,苏羊和老师们同她边休息边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此刻,三个孩子早已脱离了我们的视线,苏羊说:“那边有个运动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苏羊很放心。大人们并未刻意去教会他们什么,只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这只是一次最平常不过的郊游,也是一堂难得的体验课。在能仁书院的博客里,我曾读到过他们的教育精神和理念:“向孩子学习,向内心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在能仁,孩子们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亦需深入了解现代科学文明;不仅要努力成为一个温和、宽容、友善之人,亦需掌握必要的防身之道;不仅要拥有来自书本的知识,亦需积累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诗歌、种植、武术,将会是能仁书院最主要的课程……”书院里的孩子不多,目前只有五位,有几位老师分别志愿或兼职承担了他们的课程。同行的邓涛原先是海南某高校的教师,现教国文;张立航来自湖南长沙,大学毕业后当过翻译,教英语兼教书法。博客里还有这样一句话:“能仁书院栖居于自然,致力于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成长环境’,‘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的生命力得到保护、意志力达到最大的发挥。’”

一路上,大人和孩子们都很开心,就在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山上赶来了一群羊,我们狭路相逢,积木低吼着跑上去跟羊群嬉戏。我忍俊不禁,苏羊曾将“化身亭”命名为“羊舍”,这样的山居,的确充满了诗意。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苏羊的“理想国”之寻芳丹芳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