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仙都

(2008-10-24 09:29:06)
标签:

仙都

旸谷

倪翁洞

鼎湖峰

黄帝

缙云

旅游

分类: 行旅

人在仙都

  1、
  缙云仙都,令我见识了桃源之美。比起桃花源,仙都是大气的,它有九曲练溪,百里画廊;山奇水秀,别有洞天。早在唐虞时代,黄帝缙云氏南迁聚居此地;春秋战国时期,为轩辕黄帝行宫--三天子都之一。自唐以来,人文荟萃,经久不衰。
  大凡山水奇秀之地,都会附丽着一些美丽的传说,仙都也不例外,仙都的传说更是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话说黄帝当年,大治天下后,代天巡牧于此,见此地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便放弃了继续南巡的打算,留了下来。黄帝铸鼎炉,殇百神,以安定四方。忽一日,山中风起云涌,一只大虬自深沟里腾空而起,将一只金鼎托向虚空,上篆“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八个鸟文,空中飘来五彩祥云,山谷里仙乐飘飘,一只五爪金龙从天而降,请黄帝上天,黄帝欣然而往,金龙腾空而去。只是却苦了那只大虬,因为那些臣子们想追随黄帝,攀上了身,而无法升天,只好化作了一道山峰--玉柱峰,在金鼎脚下,一片汪洋,成了一个鼎湖。从此,黄帝的子孙们纷纷到此朝拜,祈求风调雨顺,物埠民丰。自先秦始,这里正式建起了缙云堂,作为祭祀黄帝的场所。
  这可能是仙都有史以来最早的传说,而这个传说却得以流芳百世。于是乎,除了朝圣者外,仙都更迎来了一批有名的方士、炼丹家、神学家,如汉代的王方平、蔡经、徐登,三国的左慈、徐来勒,晋代的郑思远、葛玄、葛洪师徒,南朝的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历代的神学道士们,该来的几乎都来了,他们炼丹的炼丹,修道的修道,如此密集的群体,对于仙都这个偏安一隅的山野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从此,除了黄帝祀宇之外,仙都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道教玄都祈仙洞天。
  时间到了唐朝,仙都再一次出现神话。北宋《祥符图经》记载: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有彩云起于李溪源,复绕缙云山独峰之顶。云中仙乐响亮,鸾鹤飞舞,俄闻山呼“万岁”者九,诸山皆应,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于朝,敕改今名。这样的好事,唐明皇李隆基听闻后自然龙心大悦,叹道:“缙云,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当即敕封“仙都”二字。
  
  人在仙都

  2、
  推开阳光虚掩的门,仙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们是幸运的,一如那个误入桃源的捕鱼人,在斑澜的阳光下,得以踏遍那一方锦绣的天地。而时间是隐秘的,不因光阴的阻隔而间断,无尽的空间得以绵延至今。当我小心翼翼的步入某一处山洞,时间呈现出迥然的两面,一面是远古的空洞,另一面则是真实的观照。而倪翁洞是真实的,它的洞口就裸露在阳光下。
  倪翁洞,位于“旸谷三窍”以北,洞有两口,一为东北,二为东南,洞正中有书“初阳谷”三个大字,相传为唐缙云县令李阳冰篆。倪翁,《史记.货殖列传》称计然,南北朝《史记集解》引晋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原来,仙都初阳山中隐居的竟是一位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商业理论的大思想家。倪翁,姓辛,字文子,名计然,亦名计倪,春秋蔡丘濮上人,其先晋国亡公子,先拜老子为师,博学,尤善计算。周游列国后,入越拜为大夫。助勾践图强,《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范蠡师事之,后用其策施于家,乃治家钜万。据传著有《万物录》。就是这样一位精于算计的商业巨子,却选择了一条退隐之路,栖身在这个隐秘的山洞,过着一种困顿的生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智慧。而他的行径终究被后人所发觉。光阳荏冉,洞谷依旧,当慕名者的脚步接踵而来,一个昔日的秘密便不再是秘密。
  当历史一再被时间所篡改,倪翁洞却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其中不乏有书家的真迹留存,李阳冰便是一位。这位唐代的书法大家,昔日的缙云县令,用他引以为傲的小篆在倪翁洞留下墨迹。《宣和书谱》称:“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惟阳冰独步。”那么,李阳冰的到来,又一次提升了洞谷的价值,使它不至于消失在时间深处,而历代读书人的络绎造访,更使它篷壁生辉。米筛洞居“旸谷三窍”之中,洞小,人不能直立,南与读书洞相邻,由二三个米筛大小圆洞相通,故称“米筛洞”,当七彩的阳光穿洞而过,光阴滞留在枯黄的书页之上,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背影投掷在幽暗的崖壁,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当书生踱着方步,朗朗的读书声响起,苦读的寒窗也变得富有诗意。关于读书洞,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地是仙都旧,书声久已沉。云含山影入,溪带晓凉侵。野蔓绣虚壁,谷禽弄好音。何当长栖住,来读古人心。”
  何当长栖住,来读古人心。没有人能够改变时间的颜色,更没有人能够长久地居住在这个隐秘的洞谷,只有七彩的阳光在空间流动,反复地滋润着天地万物。
  
  人在仙都

  3、
  沿着一条名叫锦溪的溪流抵达仙都,呈现得是一幅旷世的水墨,在浩淼的烟波里,一眼便望见了一柱崔嵬的山峰--鼎湖峰,大诗人白居易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那便是黄帝驭龙飞升之地。
  由远及近,过登仙桥,来到鼎湖峰脚下,拔地而起的山峰更显得突兀。鼎湖峰将巍峨的身姿投入湖中,一只竹筏划了过来,顷刻间,光影变得支离破碎;而湖水滋润着丰满的水草,摇曳着。
  在鼎湖峰的背面便是步虚山,古时的缙云堂,如今的黄帝祠宇就建在仙都山与步虚山的谷口苍龙岭。步虚山的山巅,相传为黄帝炼丹之所,步虚山下的沟壑,相传是轩辕黄帝的辙迹。
  自古以来,缙云就有着祭祀黄帝的传统。元《仙都志》云:“自唐天宝戊子,以独峰彩云仙乐之瑞,刺史苗奉倩奏闻敕封仙都山,周围三百里,禁樵采捕猎,建黄帝祠宇,岁度道士七人,以奉香火。”北宋《太平御览》记载:“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东方朔从西那国还汉,得声风木……缙云封禅之时,许贡其木为车辇之用。”看来,当时的祭祀场面,已初具规模,当狂放的人流撵着旌旗,翻越群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杂乱的车马声、锣鼓声响彻山谷,又该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
  四千年前的乡野之风,吹拂在缙云的山谷,就连这山,这水,还有这一草一木,都会阅尽苍桑吧。废墟之上,开出奇葩的花朵;废墟之下,掩埋着来自春秋战国的印纹陶片,而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淌。那些略显斯文的书生,则从容了许多,他们拢拢衣袖,将一双双沾满泥土的草屐,踏入杂草荒芜的小径,歌唱着,逍遥着,登临高处,最高处。
  其实,当我漫步在鸟语花香的山间,在一个个庭台楼宇间穿梭,更多地关注着这里的人文、地理,还有那弥漫着香火味的浓浓气息。“人文始祖”、“北陵南祠”,那些堂皇着的镀金牌匾、朱漆门楣以及铭刻在金鼎之上的颂词,只不过是些虚妄的表象,而一切的真实,应该来自山野的朴实,真正的崇敬与骄傲,如同在血管里奔放的血液,饱含着黄帝子孙应有的激情与热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