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虚词的解题技巧

(2009-05-09 21:40:55)
标签:

文言虚词

解题技巧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文言虚词的解题技巧

【析考点】

    高考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我们可从两个角度把握考纲要求:一是“常见”,明确了考查的范围,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共列举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是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考查文言虚词的试题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用法”和“意思”。解题时要从用法和意思两个方面去回忆、推断,要注意题干要求的选项是相同还是不同。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是选择题,大体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四个选项四个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每项各选两个句子,一句选自考卷的文言文,一句选自所学过的课文;同一选项的两个句子包含有同一个虚词,这是各地考卷最通用的题型。

    ②、四个选项同一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③、两两比较判断不同虚词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点误区】

    1、虚实不分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再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以今释古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如果不够注意就会理解失误。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如果不能通晓古今,了解这一特殊性,就可能出现“以今释古”的错误。

    3、不合语境

    虚词词义同样具有多义性,理解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要善于辨明用法,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否则就会混淆词义,理解失当。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4、顾此失彼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两个虚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从而产生固定的意义,理解时若只关注单个虚词的含义而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断章取义的错误。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在一些单个虚词构成的固定句式中,要注意虚词与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不能随意肢解结构。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而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后一句应断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而不能断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所以“也”只能理解为句中表停顿的语气词。

 

【一语道破】

    备考文言虚词掌握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

    “五法”是指: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例“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愚,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持璧却立” 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

    “三抓”是指: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

    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

 

【操作间】

 

息争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①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②,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③,有朱、陆之同异④。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⑤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选自清刘大櫆《海峰文集》)

    注释:①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  ②杨:杨朱,春秋末战国初魏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论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墨:墨翟,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乐。    ③洛、蜀之党:宋哲宗元佑年间朝廷党派名称。洛党指程颐(洛阳人)为首的党派,蜀党指苏轼(四川人)为首的党派。    ④朱:朱熹。陆: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因学术观点的不同引起辩争。    ⑤诋諆(qī或jī):诋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       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B.则荷戈戟以随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C.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作者正面论证“息争”观点的一组是(  

①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

②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

③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

④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⑤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⑥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稼轩记

洪迈

 

    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度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而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而主人初未之识也。绘图畀予曰:“吾甚爱吾轩,为我记。”

    予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氏寇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顾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

    若予者伥伥一世间,不能为人轩轾,乃当夫须袯襫,醉眠牛背,与荛童牧孺肩相摩,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潭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侯当辍食迎门,曲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间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选自《文敏公集》,有删改)

    注释:①武林:临安(今杭州)别称。②广信:宋信州上饶郡(今江西上饶)。③畿辅:京城周围地区。④相攸:访察居住的地方。⑤齐虏巧负国:指当时张安国叛变投敌。⑥赖氏寇作:指当时赖文政发动的武装暴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信最密迩畿辅           迩:名词动用,建造房屋。

B.财占地什四               财:通“才”,只,仅仅。

C.规岁月绪成之             规:规范。

D.因园隶内谒曰             因:介词,通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B.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而主人初未之识也                  之二虫又何知

D.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说居庸关

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之源也。自入南口,木多文杏、蘋婆、棠梨,皆怒华。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

                                                     (选自《续古文观止》)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疑若可守然                 以:介词,凭。

B.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         所以:……的原因。

C.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信:信任。

D.微税吏言                       微:没有。

 

 参考答案

 

1、C(C.“乃”,副词,竟然,却。A.为:连词,因为/介词,表被动。B.以: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目的关系。D.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辞关系。)

2.D(③⑥都属于反面论证。)

息争》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已有子桑伯子。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力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黑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已的原因吧。

 

3.C(规:动词,规划。)

4.A(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B.其:代词,表领属,它的/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C.之:代词,它/指示代词,相当于“这”。D.自:介词,从/代词,自己。)

《稼轩记》参考译文:

国家把都城设在临安,上饶郡最靠近京城所在地。东来西往的车船,像蜂舞一样在水陆两路交错穿行,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士大夫都乐意到上饶郡居住。距上饶郡郡治北面约一里路的地方,很早就有一大片土地闲在那里:三里依附城墙,前面枕着像宝带一样的清澈的湖水。它的长有1230尺,宽有830尺,地势十分平坦,适合建房居中住。但是以前那些访察居住之地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个好地方。济南人辛弃疾最后到来,一下子被他相中拥有了。他在那里建房百间,仅占用了这片地4/10的面积。于是留下左边的地方建立园圃,大片的稻田居然分布延伸到十箭远的地方。设想将来卸任归居,一定在这里亲自耕种,所以在高处筑居俯瞰这片土地,房子就叫“稼轩”。并让人在田边修建了一个亭子叫“植杖”,好像真的是要挥着锄头种田了。东面是山冈,西面是土山,北面是草屋,南面是山麓,青翠的小路通向竹山,锦绣般的道路以海棠花为导引。在小山汇集的地方有楼阁,树影婆娑之处有房屋,漫步走去可看见亭台,水边有个小洲可洗砚台,这些都大致地做好了安排,都在规划好时间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画好图交给我说:“我非常喜爱这个‘稼轩’,你给我写一篇记吧”。

我认为幼安本业是中州才智出众之人,怀抱忠心主持正义,名声在南国显扬。张安国以奸诈手段卖国求荣,幼安赤手率领50人在五万兵的金营中擒获叛徒,就好像捉一只狡兔,历尽道路艰险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吃东西:其雄壮慷慨的气势,那些怯懦之人听了都大受鼓舞!皇上见了连连感叹,由此被皇上重用,位列九卿,担任过两路转运副使,先后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势力从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幼安谈笑之间把叛乱平息了。像周瑜、谢安那样的功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建立的。然而这样的壮志还未实现,就自己放出话来要放纵消磨于山水之间,跟随老农学种庄稼,这不是太不应该了吗?

像我这样的人,茫然而不知所措地活在世上。只能寄希望在老来之前,能够看见幼安施展才能建立功业,穿着锦衣而归,让整个稼轩都充满融融之乐;戴着斗笠划着小船,在玉溪上沐浴春风赏景吟咏。(有朝一日我来拜访)通过管园人向里面报告:“到访者是一个曾经给稼轩出过力的人。”幼安应当会放下碗筷,出门迎接,同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干净刻有这篇《稼轩记》的石壁细细品读,大概不会把我当作生疏的客人吧!

辛侯名弃疾,现在以右文殿修撰的身份,充任江南西路安抚使。

 

5.C(信:的确,确实。)

《说居庸关》参考译文:

居庸关,是古时谈守御的人时常提及的呀!我说:“那地方似乎可以守备的”“为什么呢?”回答是:“出昌平州,山便分东西两面,远远地互相对峙着,忽然互相趋近,终至紧接在一起,居庸关建筑在这中间,好像靠着两座山来为它们作门户,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居庸关共四层,南口是下关,造一座城,城的南门到北门一里路。出北门又十五里(的地方),叫中关,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一里路。走出北门十五里(的地方),叫上关,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又是一里路。走出北门十五里(的地方),叫八达岭,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也是一里路。从南口的南门到八达岭的北门,共四十八里。关的起点和终点的建筑规模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下关在最下面,中关高出一倍,在八达岭上向下看南口,像看井一样,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自从进了南口后,城墙的砌石上有梵文,有蒙古文。上关的北门,写着“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几个大字。八达岭北门,写着“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几个大字。自从进了南口后,流水浸没着我的马蹄,涉在水里,淙淙地响着;拔弄它,忽而涌起,忽而回旋,形状不停地变换着;沿着水走,直到八达岭为止。八达岭是古时隰余水的水源。自从走进了南口,树木多杏、苹果和棠梨,花都开得很盛。自从走进了南口,阔的地方可走十匹马,狭窄些的可走两匹马,或只可走一匹马。蒙古人从北面来,驱赶着骆驼,和我擦肩而行。骆驼常常撞着我的马头,我也击着蒙古人的帽子,落在骆驼前面,蒙古人大笑起来。我便私下叹道:“你们蒙古人,古时之所以要筑居庸关,不是为了防你们吗?我是江南人,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击打嬉戏呢?我生在清朝中外一家的时代,难道不可以向古人夸耀么?”蒙古人来的,这一年有克西克腾、苏尼特,据说都是到理藩院进贡马匹的。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多迷雾,像下了小雨一般。走过中关,见一所税亭,问那收税官道:“现在法律宽大,有漏税的吗?”他说:“大筐小筐的,大的偷走过骆驼,小的偷走过羊。”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四面山脚边的空隙中,有护边墙几十处,询问那里的百姓,都说是明朝时候修的。没有收税官的话,我本来也知道那小路便出没在这护边墙中间了。太平的时候,不过漏些税罢了。如果生在古时候,和守关当作险要的时世,不是要大惊着北兵从天而降了吗?

从八达岭下去,地势平坦了,再走五里,便到坌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