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解题技巧
(2009-05-09 21:40:55)
标签:
文言虚词解题技巧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文言虚词的解题技巧
【析考点】
考查文言虚词的试题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用法”和“意思”。解题时要从用法和意思两个方面去回忆、推断,要注意题干要求的选项是相同还是不同。
【点误区】
【一语道破】
【操作间】
息争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②,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③,有朱、陆之同异④。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⑤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
B.则荷戈戟以随之
C.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
D.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作者正面论证“息争”观点的一组是(
①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
②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
③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
④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⑤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⑥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稼轩记
洪迈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信最密迩畿辅
B.财占地什四
C.规岁月绪成之
D.因园隶内谒曰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
B.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
C.而主人初未之识也
D.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
说居庸关
龚自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疑若可守然
B.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
C.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D.微税吏言
1、C(C.“乃”,副词,竟然,却。A.为:连词,因为/介词,表被动。B.以: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目的关系。D.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辞关系。)
2.D(③⑥都属于反面论证。)
《息争》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已有子桑伯子。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力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黑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已的原因吧。
3.C(规:动词,规划。)
4.A(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B.其:代词,表领属,它的/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C.之:代词,它/指示代词,相当于“这”。D.自:介词,从/代词,自己。)
《稼轩记》参考译文:
国家把都城设在临安,上饶郡最靠近京城所在地。东来西往的车船,像蜂舞一样在水陆两路交错穿行,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士大夫都乐意到上饶郡居住。距上饶郡郡治北面约一里路的地方,很早就有一大片土地闲在那里:三里依附城墙,前面枕着像宝带一样的清澈的湖水。它的长有1230尺,宽有830尺,地势十分平坦,适合建房居中住。但是以前那些访察居住之地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个好地方。济南人辛弃疾最后到来,一下子被他相中拥有了。他在那里建房百间,仅占用了这片地4/10的面积。于是留下左边的地方建立园圃,大片的稻田居然分布延伸到十箭远的地方。设想将来卸任归居,一定在这里亲自耕种,所以在高处筑居俯瞰这片土地,房子就叫“稼轩”。并让人在田边修建了一个亭子叫“植杖”,好像真的是要挥着锄头种田了。东面是山冈,西面是土山,北面是草屋,南面是山麓,青翠的小路通向竹山,锦绣般的道路以海棠花为导引。在小山汇集的地方有楼阁,树影婆娑之处有房屋,漫步走去可看见亭台,水边有个小洲可洗砚台,这些都大致地做好了安排,都在规划好时间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画好图交给我说:“我非常喜爱这个‘稼轩’,你给我写一篇记吧”。
我认为幼安本业是中州才智出众之人,怀抱忠心主持正义,名声在南国显扬。张安国以奸诈手段卖国求荣,幼安赤手率领50人在五万兵的金营中擒获叛徒,就好像捉一只狡兔,历尽道路艰险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吃东西:其雄壮慷慨的气势,那些怯懦之人听了都大受鼓舞!皇上见了连连感叹,由此被皇上重用,位列九卿,担任过两路转运副使,先后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势力从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幼安谈笑之间把叛乱平息了。像周瑜、谢安那样的功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建立的。然而这样的壮志还未实现,就自己放出话来要放纵消磨于山水之间,跟随老农学种庄稼,这不是太不应该了吗?
像我这样的人,茫然而不知所措地活在世上。只能寄希望在老来之前,能够看见幼安施展才能建立功业,穿着锦衣而归,让整个稼轩都充满融融之乐;戴着斗笠划着小船,在玉溪上沐浴春风赏景吟咏。(有朝一日我来拜访)通过管园人向里面报告:“到访者是一个曾经给稼轩出过力的人。”幼安应当会放下碗筷,出门迎接,同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干净刻有这篇《稼轩记》的石壁细细品读,大概不会把我当作生疏的客人吧!
辛侯名弃疾,现在以右文殿修撰的身份,充任江南西路安抚使。
5.C(信:的确,确实。)
《说居庸关》参考译文:
居庸关,是古时谈守御的人时常提及的呀!我说:“那地方似乎可以守备的”“为什么呢?”回答是:“出昌平州,山便分东西两面,远远地互相对峙着,忽然互相趋近,终至紧接在一起,居庸关建筑在这中间,好像靠着两座山来为它们作门户,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居庸关共四层,南口是下关,造一座城,城的南门到北门一里路。出北门又十五里(的地方),叫中关,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一里路。走出北门十五里(的地方),叫上关,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又是一里路。走出北门十五里(的地方),叫八达岭,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也是一里路。从南口的南门到八达岭的北门,共四十八里。关的起点和终点的建筑规模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下关在最下面,中关高出一倍,在八达岭上向下看南口,像看井一样,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自从进了南口后,城墙的砌石上有梵文,有蒙古文。上关的北门,写着“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几个大字。八达岭北门,写着“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几个大字。自从进了南口后,流水浸没着我的马蹄,涉在水里,淙淙地响着;拔弄它,忽而涌起,忽而回旋,形状不停地变换着;沿着水走,直到八达岭为止。八达岭是古时隰余水的水源。自从走进了南口,树木多杏、苹果和棠梨,花都开得很盛。自从走进了南口,阔的地方可走十匹马,狭窄些的可走两匹马,或只可走一匹马。蒙古人从北面来,驱赶着骆驼,和我擦肩而行。骆驼常常撞着我的马头,我也击着蒙古人的帽子,落在骆驼前面,蒙古人大笑起来。我便私下叹道:“你们蒙古人,古时之所以要筑居庸关,不是为了防你们吗?我是江南人,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击打嬉戏呢?我生在清朝中外一家的时代,难道不可以向古人夸耀么?”蒙古人来的,这一年有克西克腾、苏尼特,据说都是到理藩院进贡马匹的。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多迷雾,像下了小雨一般。走过中关,见一所税亭,问那收税官道:“现在法律宽大,有漏税的吗?”他说:“大筐小筐的,大的偷走过骆驼,小的偷走过羊。”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四面山脚边的空隙中,有护边墙几十处,询问那里的百姓,都说是明朝时候修的。没有收税官的话,我本来也知道那小路便出没在这护边墙中间了。太平的时候,不过漏些税罢了。如果生在古时候,和守关当作险要的时世,不是要大惊着北兵从天而降了吗?
从八达岭下去,地势平坦了,再走五里,便到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