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苏牧(四)
(2009-02-15 11:32: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电影理论 |
π镜头60全景,跟小哥儿几个奔命跑,马小军举着棍子:"给我站住......"π镜头61全景,跟小哥儿几个跑向沙滩,马小军扔掉棍子,扑过去。
π镜头62中景四个男孩站起身。刘思甜:"咱们打赌,看谁把书包扔最高!"众:"行。"刘思甜:"打什么的?"羊搞:"冰棍!"0马小军:"奶油的。"羊搞:"两根!"刘思甜:"好。"众:"我先来!我先来!"刘思甜:"别,别,别,从大蚂蚁开始!咱得把书包扔得跟楼一样高!"众:"行!行!蚂蚁你先来!一!二!三!哎呀!不行!不行,刘思甜,该你!一!二!三!哎呀,不行!羊搞,你!该你!一!二!三!哎哟,哎哟,真次!破玩意儿。马猴!马猴!该你!"刘思甜等三人扔书包,书包都落了下来。最后到了马小军。马小军:"躲开!"众:"一!二!三!"马小军将书包高高扔起。书包飞出画外,孩子们久久地抬头看天。
π镜头63全景,仰拍(升格)书包在空中飞舞。
大院内(少年时空)π镜头64近景书包落下。少年的马小军将书包接住。马小军:"我操,你丫的怎么这么懒,连书包都懒得拿。赶紧走。"
二、读解核心:表现一种神奇。
制作风格:渲染。
应该注意的是:扔书包转场不仅是一个环境转场,更是一个大的时空转场。影片中的这个转场的处理出神入化。
我们知道,在电影中,为了叙事连贯和人物表演不被打断,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使观众观看电影时的思路不被打断,电影的镜头主要由"连接镜头"组成。"连接镜头":就是在一组镜头中,后个镜头包含前个镜头中的部分内容。从制作者角度讲,电影不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整部影片的拍摄;从欣赏角度讲,观众同样不能容忍一部电影中的场景丝毫没有变化。因此,大量转场是一部电影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由于转场是由一个场景转换到了另一个场景,所以,它往往会打断镜头叙事上的连贯,造成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不知所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跳"。因此,镜头的转场处理往往是电影导演在制作电影的时候,要特别考虑的问题。他要想方设法使转场不露痕迹,他要千方百计使观众不感到"跳",甚至使观众觉察不到转场的出现。
这里,姜文在处理镜头62到镜头64的转场中,为了使转场不露痕迹,采取了如下方法:1.连接镜头首先,"镜头62"、"镜头63"和"镜头64"是三个连接镜头:(a)同样物体连接(书包)。
(b)同一动作连接(马小军扔、接书包)。
2.事件用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小事件转场,是电影惯用的手法。此处的小事件是"扔书包"。应该说,"扔书包"事件的选择异常出色。书包的升起落下,不仅连接了两个时空的一组镜头,使这组镜头成为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书包的升起,落下,有一个速度因素在其中。特别是书包的落下,速度的感觉更加强烈。这种速度感有一种时光快速流逝的意味和感觉。就是在这种时光快速流逝中,马小军由幼年进入了少年。
3.镜头62具体处理如下:
如何表现好"镜头63"
除了"镜头62"中孩子们长时间抬头看天外,影片制作者还用"镜头62"的长镜头来衬托"镜头63"的神奇。
(a)对比。"镜头62"是制作者为了使"镜头63"更有效果,而刻意采用的长镜头。表面上看,长镜头能营造一种客观、真实的效果。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镜头62"是在用时间的真实感、过程的客观性,来烘托后面"镜头63"书包飞舞的非真实。
用客观对比主观,用再现对比表现,用记录对比渲染,用正常对比非正常。"镜头62"如同不断蓄水的水库,只有蓄满了水,才会有最后镜头63的奔流直下,一泻千里。"镜头62"的长镜头与该镜头"孩子们长时间看天"的作用和性质是一样的。值得指出的是:"孩子们长时间看天"这一点,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能够觉察出来。而长镜头处理,尽管其效果十分明显,可是,普通观众未必能有清晰、明确的觉察。电影制作者不是普通观众。作为一个电影制作者,对"镜头62"的长镜头处理,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和熟练的掌握。
(b)长时间地"看"。镜头63的对比作用之外,长镜头的背后更是一种"态度"。或者说,长镜头的背后是一种长时间地"看"。
这种长时间地"看",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强大,这是一种另外的力量。
"他"又是谁呢?!
4.镜头63具体处理如下:
①仰拍。首先,"镜头63"是一个仰拍镜头。作用有两个:(a)仰拍镜头代表主人公的视线,马小军等看着飞向天空的书包;(b)仰拍表现夸张和神奇,有赞美和意外的成分在里面。②升格。其次,"镜头63"是一个升格镜头。作用有两个:
这里的这个升格镜头,使我们不禁想起影片《美国往事》中"面条"在火车站照镜子的那个让人心动的镜头。青年"面条"走向车站的穿衣镜,镜子有一个稍稍地停顿。之后,老年"面条"的脸出现在镜子中。那个"停顿"是"面条"人生中35年的漫长岁月。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升格镜头,一个(《美国往事》)是稍稍的停顿。姜文与赛尔乔·莱翁内手法不同,却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②客观时间。镜头63表现的是非现实的、想像和幻想中的主观时间。镜头64表现的则是现实中的真实时间。
我不禁感慨:镜头63是主观时间,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夸张和延伸的。如同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镜头63是"数秒=五六年"。
镜头63是浪漫的、想像中的、理想化的、诗情画意的。或者说,镜头63是我们的浪漫的梦想。镜头64则是现实中的客观时间。而且,镜头64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时间"。──这是现实的时间,这是我们的时间。镜头64是我们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正在经历也无法抗拒的现实。这(镜头64)是我们的现实,浪漫(镜头63)仅仅在我们的想像中,或者她在我们的电影中。幸好我们的生命中有电影。
层面一:这是一个漂亮的转场。用一个事件、动作(扔书包),连接了两个时间(幼年、少年)的两个地点(操场、家属楼下)。
层面二:用升格镜头(镜头63),表现了浪漫和神奇。
层面三:用真实、现实(镜头62、镜头64)对比想像、浪漫(镜头63),表现浪漫的美好和现实的残忍。
层面四: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镜头62)表现世界上存在更大的力量。我们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在"他"的注视之下。
教室内日π镜头69近景胡老师:"上课!"画外音:"起立!"π镜头74中景胡老师欲说话,讲台上的草帽被风吹走。
π镜头75全景全班同学大笑。
π镜头76中景(跟)胡老师从煤堆里拣起草帽走向讲台。胡老师:"不要笑,很简单的一个物理现象,坐下。"π镜头77全景全体同学坐下。
π镜头78中景胡老师站在讲台前。草帽又一次被风吹走。
π镜头79全景同学们又笑了,羊搞起身出画(右)。
π镜头80中景(跟摇)羊搞到煤堆前将草帽拣起并递给胡老师……
6π镜头86中景胡老师将草帽翻开用板擦压上。
伸手拿粉笔。
π镜头87全景同学们在翻书。
π镜头89全景同学们安静地坐着。
π镜头92中景胡老师看看黑板对大家:"啊,尼布楚,何为尼布楚!"π镜头93全景同学们安静地听着。
π镜头95特写草帽里装满了煤球。
π镜头96近景胡老师将书摔在桌上:"这是谁干的!"π镜头88中景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片刻后他回身看大家。
π镜头90中景胡老师写完后转身对大家:"咱们讲讲这个《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清政府,俄、沙俄政府。"π镜头91全景同学们安静地听着。
π镜头94中景胡老师:"贝加尔河以东的地区,啊。"他低头看画外。
π镜头99全景门被踢开,一男生冲进,横穿教室跳窗而跑。
7π镜头105近景胡老师低下头。画外男生:"胡老师,胡老师,劳您驾!"π镜头107中景胡老师对画外男生:"你是不是上厕所也要让老师给你擦屁股啊!"π镜头106近景窗外男生:"把鞋给我拣出来。"π镜头108近景窗外男生看着胡老师。
胡老师画外:"给你鞋!我给你穿上得了。"π镜头109中景画外男生:"那倒不用,您就给我扔出来得了。"胡老师:"滚!你们这些害群之马,不学无术,焦师傅!焦师傅!"π镜头111近景窗外男生:"咳!姓胡的,你别给脸不要脸,求你那么点儿事儿你都不给我办,你等着!"π镜头113中景(跟)马小军爬向门口。
画外男生:"行!行!你等着,我还不要了。"π镜头112中景胡老师:"咳,笑话,我等什么?啊?你还能把我怎么样?你不要来这套恐吓讹诈嘛!"π镜头114中景(跟)胡老师:"你回来!难道你会叫人打我吗?你扎我的车胎,你暗害我不成吗?啊!我们没人稀罕你这只破鞋。"将鞋扔出窗外,将窗户关上。
二、读解核心:表现文革时特殊的学校氛围和"文革"中颠倒了的师生关系。
王朔比喻说:千百年来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猫鼠关系"。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其性质不变:老师(先生)是猫,学生是鼠。如果我们借用这个比喻,那么,这里表现的却是一种颠倒了的猫鼠关系:学生(鼠)变成了强势,学生当家作主。相反,老师(猫)变成了弱势。其实,老师何止是弱势,老师简直是可悲,可笑,可怜。
这是一个让天下学生扬眉吐气的段落。
8制作风格:夸张,幽默色彩。
具体处理:1.光教室内阳光明媚。阳光中,学生们一个个喜气洋洋,笑逐颜开。
按照常理,学校、教室与家和游乐场不同,学校、教室是学生被管理的场所。可是,此时此刻,教室如同学生的游乐场。教室是学生欢乐的场所。
2.事件两个事件。
事件一:胡老师的草帽里放满煤球。
事件二:胡老师把鞋扔给窗外的学生。
用两个事件写学生的强势和胡老师的色厉内荏。
①卖关子"事件一"应该注意的是:镜头95之前的镜头中,始终未出现放满煤球的草帽,只是不断出现讲台上面的胡老师和讲台下面的众学生。这是剧作上的铺垫、悬念、或者"卖关子"。这些铺垫、悬念、"卖关子",是为了后面草帽的出现。
如同魔术师手中不断晃动着的红布,最后,红布揭去。镜头中放满煤球的草帽一出现,幽默、喜剧的效果顿时爆发。因为草帽是戴在头上的,不是用来装煤球的。最重要的是,这是老师的草帽。②递进关系"事件一"与"事件二"有一个递进关系。
后一个事件,胡老师为学生扔鞋,此时事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面子",而是威胁到了胡老师的"安全"。一个是"面子",一个是"安全"。胡老师立刻作出了正确的选择。93.胡老师入木三分的表演在这个段落中,胡老师的扮演者冯小刚的表演异常出色。冯小刚的表演才华几乎到了炉火纯青、淋漓尽致的程度。
事后,冯小刚在他的《在姜老师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一文中这样写道:"我那天是怀着'探班'的心态去片场的。但那天是拍我的戏。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剃成70年代在农村大队会计一伙人里盛行的那种头了。但姜文在拍戏前,硬是又让化妆师把我的头剃了一遍,归置成了小队会计的那种风貌。而后,他又让我穿了一件半透明,而且特别肥大的特利绫衬衫若隐若现地呈现出我那干瘪的体魄。接着有人在我的鼻梁上加上了一付白化学框的眼镜,使我本来就有些空洞的眼神更加空洞……孩子们笑了,鄙视得有些出戏。我没有笑,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反感他们……那场戏每拍完一镜头,姜文都开心地对我说:就是这个意思……他又说:这个角色(胡老师)有两个人可以演。一个是你,一个是葛优。但他担心由于观众过分喜欢葛优,而使胡老师这个人变得可爱。他认为我能恰如其分地演出胡老师的那股子劲。(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他是夸我还是骂我。)但当时他的鼓励使我自信得一塌糊涂,表现欲恶性膨胀到了超水平发挥的地步……"?①神态与眼神胡老师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本来,胡老师作为老师,并且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他是教室中理所当然的强势。可是,胡老师却总是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似的,他总是不安地回过头来,对讲台下面的学生们似看非看。
胡老师眼镜片后面的眼神飘忽不定。此眼神足可以让普天下的表演教师望"冯"兴叹,高山仰止。
从电影表演的角度讲:此眼神可谓电影中的"天下第一眼神"。胡老师飘忽不定的眼神的后面,是胡老师内心深处的心虚和恐惧。
此乃冯氏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
②细节胡老师在黑板上面谨慎地写着板书。他先写文章的名字:"中俄尼布楚条约",后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外面写上书名号"《"和"》"。看到书名号的笔画似乎长了一点,胡老师伸出手,用手指把长出来的书名号擦去一点。这个细节表现出那个特殊的时代,身为教师的胡老师的如履薄冰的谨慎。
文革期间也是教师的作家刘心武这样写道:"影片里有一场当年北京一所中学里的课堂教学场面,冯小刚客串了教师一角,而那正是当年我在生活里的实际角色。在姜文的影片里,对那时中学里的课堂秩序,勾勒得算是相当地客气了,类似影片里所展现的那种忽然有流氓学生破门穿窗踩桌疯追而过的事例,俯拾皆是,而在那种情况下教室中的学生还能那样基本上肃然不乱,倒颇为鲜见了;我当年要比冯小刚所扮的那位教师更色厉内荏,影片里的教师内心里所恐惧的,只不过是流氓学生的暴力性报复,而我,还不仅是我,我想还有许多的教师,更惧怕的是一时气愤导致口误,酿成'恶攻'之类的大罪。"?③台词用胡老师前、后台词的变化,刻画胡老师的虚弱。
开始,当一伙其他班的坏学生从教室穿堂而过,大大地扫了胡老师的面子之后,胡老师的台词义愤填膺、义正辞严。
胡老师向外面的学生呵斥:"给你鞋?我给你穿上!滚!你们这些害群之马,不学无术!"可是,当教室外面的学生向胡老师说了一声"好,你等着!"之后,胡老师的态度瞬间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是胡老师式的,知识分子式的。
胡老师:"咳!笑话,我等什么?你还能把我怎么样?......难道你会叫人打我吗?你扎我的车胎,你暗害我不成吗?(胡老师把鞋往外扔)啊!我们没人稀罕你这只破鞋。"胡老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入木三分。表面上,胡老师还是在骂窗外那个学生。然而,"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这里,胡老师实际上是在提醒窗外那个学生:你不要报复我。万一你要报复我,你不要叫人打我,更不要暗害我。你可以扎我的车胎。
π镜头117特写马小军看钥匙,马小军满脸汗水。
π镜头119特写马小军微笑的脸。
π镜头121中-近(摇升推)手入画将锁打开放在桌上。抽屉拉开。
π镜头123近景(俯)一双手将刀拔出,拿出画外。手入画将抽屉内的另一把刀拿出。
π镜头125近景(俯)马小军的手在翻抽屉小盒内的像章。
π镜头118特写钥匙开锁。
π镜头120近景锁扔到桌面上。
π镜头122近景马小军低头看着画外。
π镜头124近景马小军在玩刀。
π镜头126全-近-全马小军转身,他身前挂满像章,走向里屋,开灯,走到镜子前。π镜头127近景马小军对着镜子,"敬礼,齐步走!当!当!当!……
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851,851,我是延安!我是延安!向我开炮!向我开炮!"π镜头128近景马小军翻父亲抽屉,一个小纸袋。
π镜头129近景(背面)马小军在用力吹着什么。马小军转过身,马小军在吹避孕套。马小军继续吹避孕套。
π镜头130近景-中景充足气的避孕套在空中飞翔。马小军用手托避孕套玩耍。π镜头131近景避孕套在马小军的眼前飞过。
π镜头132近景避孕套由下往上飞过。
π镜头133近景避孕套在马小军的眼前飞过。
π镜头134近景避孕套从灯前划过。
π镜头135近景避孕套在马小军的身前划过。
π镜头136特写避孕套从马小军父母的结婚照片前飞过。
π镜头137特写避孕套在马小军的眼前飞过。
二、读解本段落写马小军在家中玩耍。马小军用自己配制的钥匙打开父亲的抽屉。马小军翻父亲的东西,先是翻出父亲的肩章、像章、匕首等,后来他翻出了父亲夹在笔记本中的避孕套。马小军兴致勃勃地玩着避孕套。
本段落与前面马小军在学校上课的段落又是一种对比。
核心:表现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表现马小军的快乐。
前面的在学校上课,原本是身为学生的马小军的"正业",而配钥匙开锁、"吹避孕套"则是马小军的游戏。可是,与前面上学的"正业"相比较,马小军完全沉浸在学校外面的、"非正业"的、个人游戏的世界中。
同时这是一个具有明显"性"意味的场面,但不过分,而且会让人产生会心微笑的幽默段落。制作风格:渲染、夸张,幽默色彩。
如何表现?
1.特写马小军在父亲房间内干了许多事,挫钥匙,开锁,从父亲抽屉内拿东西等等。制作者用特写来表现、强调这些事件。特写景别的强调,反映出马小军沉浸、快乐的程度。2.剪辑本段落镜头组接频繁。多镜头的组接有利于更多、更清楚地交代、渲染这些事件。3.吹避孕套本段落的核心事件是吹避孕套。
马小军翻出父亲的避孕套后,如同吹一只玩具气球,使出吃奶的劲吹起了避孕套。然后,充足了气的、巨大的避孕套在空中飞翔。飞翔着的巨大的避孕套使人联想到避孕套中本来应该置放的那个物体。现实与想像之间的差距如此巨大。幽默效果如此剧烈。
"吹避孕套"事件的选择,是编剧写剧本时的情节安排问题。如何使"吹避孕套"事件有"效果",则是导演拍摄影片时的具体拍摄问题。
对于学习电影的学生来讲:知道如何"拍摄",比知道如何"写"更重要。
"吹避孕套"事件的拍摄处理如下:①角度。拍摄马小军吹避孕套,摄影机的角度可以有三个。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我们对比三个角度的效果。
正面角度、侧面角度的效果是事件不断加强,不断上升。而背面角度则是"悬念"和效果的瞬间爆发。
开始时,我们看到马小军背对镜头(背对观众)在专注地吹着什么。因为人物背对镜头,观众只看见马小军在使劲儿地吹,却不知道他在吹什么。观众对马小军到底在吹什么,产生了无数的推测他和强烈的期待。
所以,三个方案中背面角度是最佳方案。
6②光。屋内是金黄色的白炽灯的布光。
充足了气的巨大避孕套在空中飞翔。金黄色的白炽灯灯光,照射在飞翔着的、巨大透明的避孕套上。"光"使避孕套具有夸张、浪漫、神奇的美感。
③音响。避孕套在空中飞翔。飞翔的避孕套撞到墙上发出"砰砰"的声响。音响夸张、渲染了避孕套的飞翔。
④避孕套特写。镜头136、镜头137是飞翔着的避孕套的大特写。特写是在夸张、渲染甚至讴歌避孕套的飞翔。避孕套宛如一艘翱翔太空的宇宙飞船。
⑤后景。闪烁着金光的巨大避孕套在空中飞翔。镜头136的景深处,避孕套的后面是马小军父母的结婚合影照片。前景是浪漫、巨大、闪烁着金光的飞翔着的避孕套,后景照片上面的则是避孕套的使用者。而此人恰恰是生活中的马小军威严的、不苟言笑的、革命军人的父亲。"吹避孕套"段落在中国影院和西方影院中,观众的反应完全不同。中国观众往往有些不忍目睹,或者是会心一笑。我在国外讲课放映《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这个段落时,下面的观众放声大笑,歪成一片。
这种效果的产生,当然与避孕套这个道具与"性"密切关系有关。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对于中国观众和东方人来讲,"性"是隐秘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性"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这里我们不评判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性"观念孰是孰非。我想指出的是,在表现与"性"相关内容的时候的创作者的态度问题。7不是吗?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通过审查的中国电影的遮遮掩掩的镜头和声音中,感受到创作者的下流和猥琐。那种扭曲、畸形、变态的心态,只能令人作呕和不齿。
我认为:表现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后面的"态度"。应该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吹避孕套"段落,与整个电影的叙事密切相关(因为避孕套被扎破,马小军后来添了个弟弟),而且,创作者的态度是正常、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