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1年6月9日的那一天,我和儿子一起同时向东方出发。我去了贵州的几个茶乡;而他携媳妇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我是去燃烧余热去工作;而他是去挥霍青春去旅游。

(因为时差的原因:他们六月九日下午从北京出发,六月九日的下午到达美国纽约附近NJ的纽瓦克机场。他的姐姐带着两个ABC,开车去把他们接回了他姐家。)
前几年我还在美国的时候,很希望他们能去一趟。但是考虑到万一签证通不过,那就只能把那几大千血汗钱,白白地扔给美国的移民局添砖加瓦了!

(到达美国的第一天,他们一边“倒时差”一边在小镇上参观:这是媳妇在大ABC就读的高中大门口。)
一般年轻夫妻签证去美国,除了用“房证”“车证”来证明你在中国小有资产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去美国只是看看就回来而外,还有一个方式可以证明你去美国不会逾期不归,那就是告诉签证官:你曾经“有过很多次机会非法进入美国,但你都没有利用过那机会”。比如我媳妇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去欧洲出差,她去了N次,也回国了N次。所以如果她单独签证,胜算就比较大。
而我儿子在去年秋天去喜马拉雅山之前,从来没有出过国,所以如果他在此之前去签证就很难保证通得过。
(参观停在哈德逊河上的“无畏号”退役航母。)
今年四月份,儿子与美国领事馆预约了签证时间之后,特意去洗了好几张他在香港、尼泊尔、珠穆朗玛峰下的旅行照片去“迷惑敌人”。明明他就只去了一趟,但从照片上看,签证官会以为他经常出国旅行。这个感觉对获得签证起着不可低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容易企图得逞。

(体验“无畏号”上士兵的吊床)
五月底,美国领事馆通知他们去“面谈”。他们事前花了许多心思备齐资料,希望一次拿下签证,不想让那厚厚一叠签证费像雪花落在地上响声都听不见就“化”完了。
(我也在“无畏号”上拍过这个角度。)
还好,面谈那天签证官就只问了一句“你姐是做什么工作的?”大笔一挥就“过”了,并叫他们数天之后去拿签证。
(终于见到了常在CCTV亮相的时代广场)
而在这更早的时候,他姐已经确定了6月22日要回国探亲,如果他们拿到签证就走,到了美国他姐根本就无暇顾及他。所以我劝他等她姐从中国回去后再去美国,他“不”!他想出一百条理由来猴急急地马上就要走!

(媳妇是学英语专业的,儿子跟着她游纽约底气很足啊。)
儿子念中学时,我就经常向他叨念:你姐是不会回来了,你要好好学英文,争取以后去美国和她在一起。

(从白天游到晚上?还是N次经过时代广场?)
儿子心情好时就说:“好了好了,我正在学是不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咋个背单词。”吓得我赶快走开。
如果他心情不好时,就会质问我:是不是她去哪点我就要去哪点?她喜欢美国不等于我也喜欢!

(儿子语录:百老汇,美琪剧院,歌剧魅影,鄙人实现一大愿望啊!完美的舞美,完美的音响,完美的表演,当然还有超贵的票价……不过,最牛的是86年就开始演出,到现在还是基本满座。)
总之,他像所有处在“叛逆期”的男孩子一样,我说什么好,他就偏偏要反驳说什么不好。

(儿子语录:超有创意的高地公园,用70年代废弃的轻轨改造而来,小径拖过曼哈顿数公里长的绿化带,今年才开放的。)

(呵呵,两年前我还在曼哈顿时,拍过许多它的“桥下风光”,也听女儿对我提起过市政府的这个计划。我还在想:拆的成本会比改建的成本更大。)
我不得不对他反复解释:我并不是说美国有多么好,而是希望当我从地球上消失之后,你们两姐弟能够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

(他姐和姐夫还陪他们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去“帝国大厦”登高远眺。)

(帝国大厦里的壁画雕刻)


(我在那里绕过好几圈都没有上去过。)
(图右最明亮的Y字形的那个交点,应该是热闹的时代广场。)

这次儿子去美国之前,在安排日程和路线上做足了功夫。所以他在这20天的旅行中,不只是在纽约参观了“无畏号”航母,登了帝国大厦,并像所有的愤青一样去给这位女士拍照。

还上了小岛,一直上到女神的裙下。
(其实我认为爱丽斯岛上的移民博物馆更值得一看)

他们还去了(MoMA)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许多大师原作。 (儿子语录:怀着虔诚的心,仰视一代巨匠的画作。)
还去了他梦寐以求的西点军校,和原子弹合影。

去拍了作为战利品留在西点军校博物馆里的希特勒的手枪。

好像还去了布鲁克林的那个动物园。

而这是在哪里拍到的“金刚”呢?不会是在帝国大厦上拍到的吧?
我非常喜欢这个大猩猩的眼神,在它的眼中我读到孤独、无奈和绝望。

有他姐兼作司机和导游,儿子游得很充分。坐着纽约的百年地铁去了唐人街,参观了中国人在全世界制造的脏乱差;去了设施不错而人又不多的新泽西科学馆,看了球幕的imax后大叹以前看的都是浮云。

(在新泽西科学馆体验建筑工的辛劳。)
有她姐的陪同,再加上他姐夫的钱包,他们放开肚子遍尝了各色美食,有一晚还请他尝了十来个牌子的啤酒。

6月22日他姐启程回国,他们两个就去了华盛顿。
途经大西洋赌城,貌似在那住了一晚?

又在费城短暂停留,小跑着去参观了有名的“国家宪法中心”。

到了华盛顿,住在她姐的一个网友家,体验了典型的美国居民小区的安静与清静。

在华盛顿没有车,好在地铁很方便。

华盛顿DC那么多博物馆,儿子选择了航天馆;我想我媳妇儿一定更喜欢去自然馆看宝石,但她也一定拗不过他。

关于华盛顿我去过两次拍过许多照片,但我还真没有走近过白宫,只是远远的看见。
(感受一下美国的民主吧:这人起码在白宫外面示威20年了。)
然后在28日才筋疲力尽地从华盛顿回到纽约他姐家。
(他们是坐这辆双层wifi大客车回的纽约,旅途花了四个半小时,利用时间一路发起微博走。)
第二天是周末,他姐夫开车送他们去机场。
带着那许多经济“情报”,于29日回到了北京。


喘息几日后,又匆匆飞回贵阳与家人团聚。
所以至今我除了在女儿和儿子的微博上了解他们的行踪,还不曾有机会当面谈起。我知道儿子总是很忙,坐不下来动笔只好越俎代庖地先帮他们记下这段经历。等他退休了,再坐下来详细地准确地写吧。

(金碧辉煌的中心车站,常有社团组织成员在那里玩“石化”。)
也许有许多感受是要到了现场才能体会得到的,这也是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道理。美国有美国的好,比如为什么地上没有灰尘(不是尘土)?就很需要亲自去走一走摸一摸。中国有中国的好,比如人多热闹,天天像过圣诞节……我想起上“非诚勿扰”的一个美国小伙子讲的那样:要是我在美国吃饭,我的朋友要为我付钱,我会觉得他是“疯”了……
呵呵,各方各俗,没有好不好,就只有习惯不习惯,喜欢不喜欢。怎么样,与其花上万元去买个什么LV,不如有机会也出去走一趟看看别人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