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月亮红月亮
黄月亮红月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99,823
  • 关注人气:30,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乡行  湄潭篇三

(2011-06-26 23:06:04)
标签:

贵州

湄潭

兰馨公司

大茶壶

永兴镇

茶海

分类: 走马观花

   离开湄潭核桃坝的时候,天空愈发阴沉起来,眼看乌云压顶山雨欲来。可我们由于时间环环相扣,别无选择只能按既定方针办,继续前往永兴镇去“面试”茶海。
   途中,我们在镇上参观“欧阳曙”的宅第时受到了围观。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从门楣上精致的石雕,可以看得出在历史上曾为贵州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的永兴古镇昔日的辉煌。
   在这个古老的大宅里又装着什么故事呢?听镇长介绍,远在1940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迁徙千里坚持办学,曾将一年级新生部从贵阳青岩迁到永兴。当时本地的知名人士及各界商会、各家会馆的头面人物热情地接待了竺可桢一行,表示愿将当地的几个“同乡会馆”和庙宇拨给浙大使用,使其在永兴安顿下来顺利复课。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这就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时曾经住过的一个大院,已经显得有些残败了。传说当年李政道先生为了节约点灯的桐油,常去小镇上的一个茶馆里读书、喝茶。时间长了,老板便把那个坐位留成了他的专座。可惜这次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去看那个老茶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在我们一行人进出这座“欧阳曙”的宅第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俺这辈子除了六十年代下乡当知青的时候,就从来没有领略过这样的礼遇。走进走出,竟有些不自在起来。想向他们表达些谢意,说什么好呢?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吗?呵呵。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到了永兴镇的万亩茶场后,雨果然大了起来。我们因为换乘中巴进茶园,雨伞都留在大巴里了。正在为难时分,镇领导开车给我们送来了雨伞。在这里让我再说一声:谢谢!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雨一直在下,我们只好在雨中操作起来。所谓“现场打分”,也是为了避免一天看得太多而可能会造成的记忆混乱。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照片来自“贵州茶叶信息网”,是随行的小记拍的。我看他们的相机都比我的好,咋这画面却像隔了片毛玻璃呢?)


   茶海啊茶海,雨中的茶海朦胧得令人陶醉,令人震撼。成片的茶园碧波万倾,看不到头,也走不到头。一眼看去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重复的视觉信号的反复传递,才会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颤抖并与之共鸣,被它的生生不息,宽广天边所倾倒。
   据资料介绍,永兴镇共有茶园5万亩,而这里连成片的茶园就有3万多亩,这是贵州乃至全中国最大面积的茶园,被称为中国西部的茶海,还真不是随便能“吹出来”的。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永兴镇的万亩“茶海”是五十年代由省农业厅组建的国营茶场,五十年代开始垦荒种植茶树,六十年代初具规模,逐年发展,历时二十余年,形成了如今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8.5公里的万亩“茶海”。据说这里也是中国建立较早的万亩茶场之一,49年以前中国的一个“茶科所”就曾经建在这里,许多优秀的茶叶专家都在这里工作过。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这片“茶海”的旅游规划正在策划之中,听了张局和镇领导的介绍,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片茶海会以崭新的面貌,完备的旅游设施笑迎各方来客。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小镇上的公厕,已经具备为旅游服务的色彩。)


   顺道我们还去看了一个浙江客商投资的茶叶加工厂,据说生产春茶的时候这里堆满了“茶青”,机器轰鸣,很是壮观。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下午六点半,路过茶青交易市场,果然是人头攒动买卖兴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这是已经成交,正在等待运去工厂加工的茶青。
   据说从前茶农采了茶,大多是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之后还要自己背到市场上去卖,费工费时很是辛苦。现在有了许多大型的现代加工厂之后,分工就比较明显了,有点“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的意思。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热情的当地“父母官”们,还专程带我们去参观了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兰馨”公司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查百度曰:“兰馨”公司自有茶园1200余亩,连接带动农户茶园2万亩。有精制总厂一座,占地6672平方米,厂房3300平方米,设备168台;初制加工厂4座,设备400余台,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1500余万元。
   真是气壮河山啊!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兰馨”公司的设备先进厂房宽敞明亮,这实在是出乎我们很多人把贵州农村定位为“一穷二白”的想法。“兰馨”商标还被评为 “贵州省著名商标”(茶业行业唯一),“兰馨”牌的湄潭翠片还荣获第三届“贵州省名茶”称号。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难得的是在加工车间的顶端一侧,还特别设计了一条参观通道。这已经是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装配车间的格局了,上面的照片,就是我通过这些窗子拍的。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参观结束时,最后看了一下“兰馨”公司生产的成品,礼盒的包装非常漂亮时尚现代,此处按下不表,留来后面作专题再评。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公司董事长金循同志很年轻,他对当地的“古茶树”情有独衷,移植了好些栽在厂区的园子里。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晚上,我的一个分别了二十余年未见面学生谢君(左)来看我,她与这位年轻的金总也是熟识的朋友,便合影留念,好歹也让俺粘点百万富翁的贵气。小金先生听说我是个网络写手,便叫我发博客时一定要写写他。我只知道他曾经是个大学生,是个教师,而现在他却是个有点“野心”的民营企业家,今后的发展不可限量。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幸好我的学生送了我两条“兰馨”公司生产的茶叶,回来一喝,果然是别有一番滋味,要不然还不知道怎样去“吹捧”小金先生和他的茶叶。不过他们生产的这“雀舌”味道的确很正,就连我的一个“老茶鬼”朋友品尝之后也连呼过瘾。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这样的一条茶里有10盒,每盒4袋,即泡即拆便于保鲜。我想这种茶要一百多元一条吧?像我这种一天只泡一次茶的天天都要喝茶的“准茶鬼”,应该还是消费得起的。其实我平时也不是舍不得买好茶,就怕花钱买到“假茶叶”回来沤气。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当晚我们就住在湄潭地标式的建筑“大茶壶”里。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这是设在壶底的酒店大门。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这是那个三层楼高的茶杯。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大茶壶”里古香古色以茶为题的“茶”环境。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大茶壶”食堂制作的精美菜肴。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本地特有的空花酒瓶。为什么里面装的酒漏不出来呢?原来这里面另有玄机,什么时候来一瓶就清楚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晚上十点过了,田局请我们到“茶壶盖”上去喝茶。可我们“专家组”要开会,小记们要赶稿,只来得及拍张照片作纪念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十二点过了,我们才回房间休息。我们此行只有五个女生,我被优待了一路上都是“独门独户”的住单间。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第二天一早,七点半吃完早餐,我们就出发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大茶壶”再见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田局在送我们的路上,又带我们去看了“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旧址”的纪念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当年浙大师生曾径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此7年,与当地民众结下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依然被当年在此读书的李政道们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当年竺可桢院长就住在这个大院子里。)


   抗日战争时期浙大西迁的历史和故事就足够写一百本书,我就不在此“离题万里”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但作为一个人文资源它深深地影响了湄潭的几代人,而现在作为一个旅游资源,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开发。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按照湄潭县政府“接待指南”最后一项,“6月10日上午8时,早餐后陪同人员送至偏岩塘对面观景,欢送离湄。”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云南茶协的专家方先生,陶醉在美丽的黔北风景中。)


   而我们离开时,已是上午9:20分!自此站站推迟。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是的,“茶旅一体游”既要看茶(园)又要看景,面对多采贵州的多采文化,一天哪里看得过来呢?只有一路小跑先完成这次的任务再说。以后有机会,我想我还会再去的,当然是以游客的身份了。

茶乡行 <wbr> <wbr>湄潭篇三
   再见了,雨中的湄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