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月亮红月亮
黄月亮红月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99,640
  • 关注人气:30,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告

(2011-03-29 14:36:50)
标签:

景云山

中华民国政府

外婆

纪实

回忆

老故事

黄月亮

杂谈

分类: 亲人的故事

  预告   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跌宕起伏还是平淡无奇,都会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有的甜美充满幸福,有的苦涩充满艰辛。这些填满顶峰与谷底的故事,就构或了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很多人的故事凑在一起就会构成丰满而生动的历史。
   大人物主宰沉浮,他们的故事风雷激荡;小人物顺应潮流,他们的故事平和温馨。其实只要用心地去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记得语文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写文章要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我想我们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们的家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兄弟姊妹啦。而我们最熟悉的事,当然就是家事了。所以我喜欢写他们的故事我们的家事。
   随着年纪的增大,我的兄弟姊妹和侄儿女们开始在关心自己的前世今生。可在这个被电视网络占有太多时间的娱乐时代,人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在一起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围坐在冬夜的火炉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请”,而宁可在电视机前麻将桌旁去消磨无尽的晨昏。
   前个星期我和姨妈舅舅们去给我的外婆扫墓,站在她的墓碑前面,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的外婆的影像变得渐渐清晰起来。我想,在我们这一辈人中,大概只有我还能依稀记得起外婆的音容笑貌和些许往事了,我当仁不让地应该把外婆的故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当我把这个打算在微博上一发表,我女儿立马就跳出来催促我“马上就写,我等着看!”
   我的外婆二十年代是边远省城贵阳女师第一期的毕业生,如果从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角度来赞美一个女教师,这样的文章并不难写,应该非常符合主流社会的审美意识。
   我的外婆饱经战乱丧夫,几乎是一个人历尽千难万苦带大几个儿女。如果从赞美一个伟大母亲的角度来写她所受的磨难,也很容易。

   但是,我的外婆还有着另外一个“拿不出手”的身份——她是中华民国政府的一个基层官员,一个县长的太太。而这个角色早已被我们的主流文学艺术作品定格,所以就不那么好下笔了。

预告


   在我十六岁下乡当知青之前,由于父亲缺失,在寒冬酷暑那些难以入睡的夜晚,我妈常躺在床上给我讲外婆的故事。虽然零乱无序,但也让我记住了不少。那天从墓地回来之后,我就给我那好记性的四姨妈打电话聊了三个多小时。她把外婆的平生“大事”算是有序地给我讲了一遍,这让我把我妈给我讲的那些“单篇”,终于连成了“一串”而令我心潮澎湃。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把外婆的故事写出来。上周六(26日)我坐下来写了一天,废寝忘食一鼓作气地写了八个小时。风起云涌的往事让我沉浸其中,我哭了又写,写了又笑,低头垂泪、抬头叹息……我准备趁着这股涌动的思绪,将它一气呵成。
预告

 

   星期天的上午,我又分别给我的几个姨妈去了电话,除了核实一些时间人物地点,还要求她们先“写个提纲”再打电话向我“汇报”。
   哪知坐下来还未提笔,七姨妈来电话,说患癌症三十多年的二姨父去世了。虽然二姨父久病,近期离世早在意料之中。但我惊闻噩耗还是伤感不已,放下电话后我立即去了二姨家。我三点钟赶到时,二姨父已被送往景云山灵堂,只有四姨在安慰二姨陪她说话。
   下午,我和两个弟弟、弟媳相约一起赶到景云山,闻讯而来的几十个亲戚都己前后到场。在焚香叩头之后,我们坐了下来。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我和大家聊起外婆的往事。可是除了长辈们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同辈的兄弟姊妹们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与外婆共同生活的经历,讲出来的也只是“传说”。
   第二天是星期一,大家都上班去了。我是个“闲人”,我想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灵堂守候我的二姨父陪陪我的二姨妈,和她说说话分担她的伤恸。于是,早起,我又赶去二姨家,正好我的五姨和七姨都在,原来昨晚她们就在我二姨家陪她过夜。是呀,一下子家里少了一个人真的显得很空旷。很久很久以来,我都没有和我的姨妈们单独相处了,这真是“天赐良机”我们又可以畅所欲言了。说实话,讲到关于外婆的话题,并不是所有的姨父都愿意反反复复地听的。
   中午两点半,车子来接了我们去灵堂,顺道又在百花山口接上了四姨,对于我期待的这个关于外婆的“研讨会”来说,真是“该来的都来了”。
   我外婆共有八个子女,此时我妈,六姨已经去世,除了我三姨住在美国,我二姨此时忙着接待亲友,我和我的四姨、五姨、七姨坐下来,谈了几乎整整四个小时,当然主题就是我的外婆了。
   我这才明白:“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晚上我回到家打开电脑,感到外婆的故事脉络凸显,我已成竹在胸。一个具体的,完整的,有肉有灵的外婆已经在我心中呼之欲出。

预告

   想起昨天在火葬场的花园里,我五姨的两个学龄前的小孙女问我:
   “是不是人死了就会来这里?”
   我回答:是的。
   又问:人为什么会死?
   我回答:因为人生病会死,老了也会死。

   她们看看我灰白的头发又问:你也是老的,你为什么没有死?
   我回答:我很快也会死的。
   她们很高兴地告诉我:我的奶奶(指我五姨,她只长我三岁)也老了,她也没有死,但是她的爸爸妈妈死了!
   我说:是的,死了很久了。
   她们又问:他们(埋)在哪里?你认得他们吗?
   我笑答曰:哈哈!我正在写他们的故事,等你们长大就可以读到了!
   她们用忽闪忽闪的眼睛看着我,眼中充满了疑惑与期待!
   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动笔,这篇文字权当开场白,也算是预告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