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打开一组文件夹翻找照片时,偶然发现“自由女神”在我的电脑里已经躺了整整三年了。
住在纽约的好处就是可以借了陪国内来客的机会,到处去看看。2007年的12月,女儿的朋友来美国出差,女儿问他想去哪里?他说:去西点军校和自由女神岛。于是我们就开车出发了。
我记得我们先去了去西点军校,是和女婿女儿一起去的。因为我不知道要用“护照”验明正身,忘了带也就进不去校区,只好在门口的展览馆里参观拍照片。虽然我没有“深入敌后”,但是我在这个不大的展览馆里看到的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史料,让我产生了“颠覆性”思考。回来后写了六、七篇文章来谈论“学习雷锋”和“抗美援朝”,反而把自由女神“雪藏”了三年。
来纽约旅游的人,是一定要去看看由自女神的。行程紧的,会在曼哈顿南端的炮台公园遥望一下,并把它“放在手板心上”面对面地合个影,表示“到此一游”;时间宽裕一点的,可以坐轮船去看看自由女神的正面或是登岛参观。

(回程中,我们乘坐的新泽西的轮船与纽约来的轮船“擦肩而过”。)
如下面这幅照片所示,上岛的轮船线路有两条:黑线从曼哈顿走,蓝线从新泽西走。而两条线路都可选择“是否在爱丽丝岛上停留”。

爱丽丝岛上有全美最好的“移民博物馆”,应该说也是美国的“历史博物馆”了。

在2007年的那个冬天,我和女儿带上两个ABC,陪着她的朋友选择了从离家近,又不拥挤的新泽西这面出发。由于开车带路的女儿事前也没有详尽研究,我们忽略了去爱丽丝岛参观的时间。到达废弃的火车站码头时,已经过午,只能直奔自由女神岛了。

那日太阳很大,温度很低,游人不多。在等船的半个小时里,我们参观了这个“古老的”火车站和它周边的景致。

火车站的外面停了一辆闲置的“零售车”,我注意到那车后的月台边上己经长滿了杂草。

这是售票大厅,外面很冷里面很暖和。

快要过圣诞节了,大厅里挂起了花圈。这里有卖饮食的,到处还放得有指导旅游的小册子。
虽然不卖火车票了,但是卖轮船票也一样。

这里应该是当年的候车大厅。

栏栅那面就是登车的地方,如今已是枯草丛生。

早年间这里是个水陆码头,据说当年从欧洲坐船来的移民从火车站前门的码头上岸后,立马就可以坐上火车奔赴新大陆各地。
如今只剩下这堆钢铁的架子,充当旅游景点算个名胜古迹了。

我们是从车站北面的侧门进去的,这才是它对着曼哈顿的正面。

车站前面的广场不大,它与码头上的栈道紧紧相连。

而码头的对面,就是曼哈顿的下城了。

栈桥上的“护栏”是用木头搭成的,早就已经腐朽了。

拉船的铁轮也已经是锈迹斑斑。

为了安全,很多地方都用围栏隔住。相机伸得进去,人是进不去的。

残败随处可见。

据说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就是乘着这样的船飘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

想当年轮船停靠在码头上的一刻,疲惫的人们怀揣希望在此登陆上岸。

那时无需预约签证,上岸盖个戳就是公民。

这凛冽的寒风中,我沿着海边行走。在夏天,来这里散步野餐的人一定不会少。

隔海望去,东边是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南端。

西边是新泽西新建的高楼。

枯木朽柱见证了新大陆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美国。

而当年的移民也不过是来这里“找口饭吃”。

在这种地方来释放思古之幽情让我觉得有点滑稽。

此刻气笛声声一只轮船正在进港。

女儿喊我了“老妈,上船!”我才发现我已绕着火车站走了大半圈。

火车站的钟早就停摆了,而历史的脚步却还在向前……

呵呵,不在这里“酸”了,坐船去,看自由女神才是今天的主题。

“自由岛”上风光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PS:这是火车站的卫星图,它的东面就是码头,当年的移民由此上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