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重游“前门步行街”,繁华升级。上次是从北始,走到中段就回了。那时街两面的商家,开张的不足一半,如此冷清只能看看“表面文章”。不过那时这前门大街倒是已经完工,花团锦簇,成了一个休闲广场,只是人气淡些。
纵观整条前门大街,还是北面更热闹些。究其原因,是那牌坊惹的“祸”。如果不是闲人,很难花一整天来游一个景点。如果是忙人,更是只能站在牌坊下面拍张照片,便是记下了“到此一游”的辉煌,所以就形成了这“北重南轻”的格局。

本来我认为在南面也修一座牌坊不就均衡了?可是一想,这既然是老祖宗留下的格局,还是不要乱来为妙。现在除了还有几个老字号撑起,前门大街已经是改得面目难辨了。
这次我偶然从南向北行,越走人越多,越走越闹热。

我说:保安同志,可以帮我照张像吗?
他说:可以,你笑一笑。
我听见他按了一下快门,就说了声“谢谢!”
他说:这张不好,后面有人,再拍一张。

我不能拂了别人的热情,就说“好的”。
于是我就一直笑着等他按快门,他就一直坚持着等我背后的人走光。
就在我的眼睛被阳光晃得将要闭上的那一刹那,他按下了快门。

这是南面的一个“水吧”,和北面比较生意自是清淡许多。我想这南头的铺面租金可能都要便宜些吧?

其实这南头也有好玩的东西,这是“拉洋片”的摊子。我本想看一回,但师傅说,要“人等齐了才表演。”等了一会儿无人问津,我也只好撤了。

这是工艺美术店门前的精彩。
贝壳做的小乌龟和小兔子。在这个经典的童话中,“乌龟比兔子跑得快”永远被定格在比赛的结局里了。

机器压制的“漆雕”耳环,20元一对。我本想买一对来过年带,但选来选去都觉得粗糙了些,这就叫“一分价钱一分货”吧,不知道哪里才能买到合适的。

这些晶莹剔透的鼻烟壶让人动心,可是单独看哪一个都不“完美”。

我在工艺美术品店里逛悠,却看见很多人朝楼上走去!是什么样的精彩在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上楼呢?

走出去回头一看,原来楼上是个品尝美食的好地方。可刚才的那碗“炸酱面”正躺在我温暖的胃里翻腾,我那个悔啊,真是叫“肠子都悔青了”!只有等下一次了!

“东来顺”的对面就是“麦当劳”,比较一下人们的选择,就知道“一颗中国心”固然重要,而“一个中国胃”也同样重要。

可是鬼子们的“汉堡”,却在改造着下一代的“胃口”。

“肯德基”也没有“缺席”,来此抢占了一个“码头”,重在宣传嘛。

前门的老邮局也开张了,为职业旅行家们又找了个“盖戳的地方”。

“大栅栏”商业街也开张了,说不定哪天我还会专门去逛逛。

遇到几个带牌的老人——《孝赢天下》大型旅游专列的成员。这个口号让很多晚辈都受到了压力:如果你的父母没有去旅游过,那就是因为“你不够孝顺”。而父母年高单独不能成行自己又没有时间奉陪,怎么办呢?参加旅游团吧!
好一个营销策略!

我和两个“带牌子”的安徽来的老太太坐在这个橱窗前聊天,她们告诉我,她们是在这次旅游中认识的朋友,一路聊得很开心。她们这次旅游一共出来七天,游了好几个城市,只花了一千多元,还包吃包住。这是最后一天,明天要回去了。呵呵,真不知道旅游团怎么赚得到这些老人的钱?
其中一位要想给我聊一个很长的关于她的朋友的一生的故事,我说我回去晚了难得挤车,抽身走了。人老了,话也多了。有很多人生感悟想找人唠叨几句,却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幸好我写博客,多少还算有个“抒发感情的地方”。

而且我还有个优点,很会“自己和自己玩”。你看,我一路上找小朋友给我拍了不少照片。

我一开口说普通话,帮我拍照的小姑娘就说,“我以为你是韩国华侨呢?”我知道她是误会了我这身才在后面“背街”上买来的行头。我抬起胳膊闻闻和她开玩笑问她“我身上有泡菜味吗?”小姑娘和她的男朋友大笑,我也笑了。

《盛锡福》帽子店前面的宣传点。我进去看了一下,不愧为“帽子公司”,品种很多,价格不低,名牌自有身价在。在这里20元只买片帽顶都买不到,一个帽子都是开价百元以上,爱丢帽子的人不适合在这里买帽子。

在这个“百年老店”的门口,又看见了郭老前辈的墨宝,只是更大些。

牛啊,一个做鞋的,能卖到这个“名扬四海”的份上,正应了那样老话“行行出状元”!

这是老店门前的宣传画:一双手工布鞋的诞生过程。

鞋店门前的真人秀,吸引了过往的游客。我观察良久:看做鞋的男士多女士少,老人多青年少。男老人想:我妈妈,我媳妇就是这样给我做鞋的啊,真辛苦;女青年想:做鞋真麻烦,幸好我没生在那个时代。把“泡吧”和“上网”的时间都用来做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去年在“珍珍”的安排下,我和“阅览”一起在这里小搓了一顿。其实那天我也想去“来一口”,但不知道还有没有“一人的份额”卖?再加上怕排队,俺只是轻轻地走了过去。

“家家户户挂红灯”,要过“国庆节”了。

黄月亮在“工作”。

从南向北逛了两个小时,又回到了热闹的牌坊下。

这次我一定要拍张好照片,便在人群中搜索摄影师。看见一个背“炮筒”(长焦距镜头)的男士,请他帮我怕了一张,果然不错,堪称“最佳”。

这是一个女孩的作品:不单让老太太头上顶一根杆子,还抓拍了风动的瞬间。按四川人的说法:你爪子幺不了台噻!衣裳角角飞起来要铲死人啊!
那就让老太太我也威风一回吧!

大红灯笼高高挂。

前门大街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前门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九点离家,十一点到。走走停停逛了四个小时,该回去了。我先坐地铁到北京站,然后再转巴士回家。北京站是始发站,肯定有空位子。北京市用“公交卡”四毛钱的车费可以坐一小时,比起我们贫困省的一元起价少得太多了。

游完“新”前门,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收藏家向一个老人买了一把“古老的”提琴,付了定金说好第二天来取。好心的老人想:收了那么多钱,却卖给人家一把如此残破的旧琴,我是不是应该把它打整得光鲜一点呢?于是他找来一桶油漆……
我想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看过,结局我就不赘述了。
这“新”前门固然有它的好,可我更怀念“旧”前门的那种市井、沧桑和浓郁的历史气息。
回到家,儿子媳妇欢迎我“探险”归来,我很奇怪!我说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啊!何况地铁里巴士上,一是标识清楚,又都是中文,看看就明白了。二是不清楚可以问啊,大家都讲中文,还怕我找不着回家的路吗?
PS 节前感悟如下:做一个好老人,不要与“上班族”抢资源。平时多逛,过节少逛或不逛。所以“国庆节”我决定不上街去添堵,待在家中写博客吧。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