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前两天我离开大连的时候,天空中就飘起了小雨。在回北京的路上,大家都在议论降温和下雨的情况,担心半夜里下了火车如何回得了家。
第二天清晨火车到达北京站时,天空愈发阴沉了,小雨依然是时断时续的下着。我想,今年的中秋节我大概又看不见月亮了。
我的家乡地处云贵高原,每每到了秋天云山雾罩,十个中秋往往有九个月亮都躲在云层里。看不见月亮只有月饼的中秋节少了一多半的意境,难怪人们“偷换概念”把“中秋节”唤做了“月饼节”。
在美国的那几年,每当看到九月的月亮逐渐丰腴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中秋又要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嘛,很希望在“中秋节”那夜能看着月亮寄托一下思乡的情思。而到了中秋节那天,却又因为“日历不注明”,电视不提醒而忘记赏月,错过与祖国亲人“万里共婵娟”的机会。即使能在准确的中秋之夜与祖国亲人看见同一个月亮,也由于时差的原故,已经“落后”大半天了(13个小时)。
所以,我十分寄希望于今年的这个“北京的中秋”,眼看又是乌云密布小雨淅沥,叫我如何不失望?!
可就在中秋节的那天早上,北京的天空突然云开雾散,蓝得如水洗过一般的洁净,明晃晃的太阳虽然有几分刺眼,照在身上却十分惬意。

儿子说:大概昨天夜里刮了大风,把云都吹“光”了。
是啊,如洗的蓝天一派秋高气爽,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
儿子先是电话与朋友约好共度中秋,然后又开了车带了我和他的媳妇儿一起出去吃中饭。儿子的家住在北京城的边上,他们为了避免进城去“添堵”决定就近解决中餐问题。

我们开车不到一刻钟,就来到了一家“川菜”馆。

我看见如此豪华的门面,就有几分迟疑起来,但心三个人进去没有个千儿八百的出不来。

我说我们一不是公款吃喝,二不是求人办事,自家人过节,犯不着如此铺张。

儿子做出一付资深北京人的样子对我说:北京的餐馆都装修得很气派,菜价也不比小区门口的小餐馆贵多少,你就放心进去吧。

媳妇说她上班时,常约了同事在这里吃中午饭,说这里的价格“一般般”啦,她和同事们中午来这里AA一回也不过十来元。

进了大门一看,吃正餐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大多是老老少少拖家带口图个阖家团圆。这些人来此进餐除了这里的菜肴不错,或许也和停车方便有关。

媳妇轻车熟路七弯八拐地把我们带进后面专供“小吃”的大厅,找到最后的一张空桌子坐下来。

一看见这些“有文化”的餐具,不由得让我食欲大增。

只是号称“川菜馆”的这家“眉州东坡酒楼”,这油辣椒让我用鼻子一审,却发现做得不甚地道,担心他坏了川菜的名声。

我和女儿常说“川北凉粉”和“夫妻肺片”是“川菜馆的试金石”。所以我们点了三样小菜,其中有一碟就是“夫妻肺片”。只是一试之下,有“冒名”的嫌疑:那盘中是肉多筋少,几乎成了“凉拌牛肉片”。媳妇解释说来这里吃饭的老外很多,估计是投其之所好做成的“改良版”吧(老外一般只吃牛肉不吃筋)。
至于那杯“南瓜羹”更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含量”,却也要卖5元一盏。在媳妇的大力推荐下,我们一人要了一盏,试着喝了一口吞下去甜至心坎,甚是极妙的享受。其实这白水煮南瓜我也经常吃,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它“打碎”做成“羹”。我想,这“南瓜羹”的价格,不单是指它的制作成本,应该还包括了发明者的智慧的价值,这便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差异吧。

媳妇推荐了一份“芽菜香葱炒饭”,味道不错简单易学,很适合忙人懒人制作。

这是一碗让四川人生气的北京版的“担担面”,没有加“筒筒菜”,也没有淋红油,全无色相。如果考虑到北方人不吃辣味,用西红柿油浇一下也会好看许多,幸好那“肉哨”还炒得将就。

杂七杂八地要了一桌子,最后带回家一半。三个人花了近百元,儿子媳妇都说不贵,我也赶紧说“不贵”。

做一个老人要好自为之,儿女带你去进馆子吃饭是想讨你的欢喜,千万别一边吃一边念抱怨孩子们“净拣贵的挑不会过日子”而扫了大家的兴。智慧一点的老人会在吃饭前说“我不能吃海鲜,一吃就犯病。”或者说“我只吃青菜豆芽,不吃肉菜。”不过如果是儿女信了你的话,请你去吃慈禧太后吃的“灌肉浆”的那种豆芽,那就要花大坨的银子了。

我们的中秋节晚餐定在“海底捞(月)”,据说是一家服务颇具特色的火锅店。我们约好五点到,拿了号散坐在后院“排轮子”,这可不是个“路边摊”啊。

在第一轮等候的过程中,餐馆提供的免费小吃,有西红柿、奶油爆米花、山楂片、小饼干、炸虾片。
此轮等候约20分钟,大家很高兴,觉得今天等的时间并不长。

第二轮的等候移师楼上的过道,餐馆提供的免费小吃除了再次重复第一轮的四样,还增加了:西瓜和炸馒头。
六点过钟,服务员体贴我们等得饥肠辘辘,送了一道“炸馒头”来让我们先垫垫肚子。那炸馒头的味道很好,几乎被我一个人吃光了,我也几乎吃饱了。

我问服务员,如果我吃“免费食品吃饱了不吃正餐,贵店岂不要赔本?”小姑娘自信地说:不会,来这里的人是一定要吃正餐的。

在第二轮的等候过程中,服务员让我们点菜。这个餐馆是24小时营业,每张餐桌“座无虚席”一天约要“接待客人8、9轮”。为了充分运用餐桌“只用来就餐”的功能,让我明白食客坐上桌子点菜的确是一种“浪费”。

此轮等候约一小时40分钟,五点至七点,共计等候了两个小时,其间我们聊天、上网、玩游戏、翻杂志倒也没闲着。
除了六十年代在国营餐馆进餐,我几乎没有为一顿饭等过这么久的经历。
不过,当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火锅端上来时,我顿时想起一句名言“好东西是值得等待的”。

配菜的品相不错,色彩点缀得不俗。

看来这次吃的不是“文化”,而吃的是“艺术”了。

红的是“立体羊肉片”,黑的是“平面毛肚块”。

我把“粉丝束”认成了“虾仁”,儿子说我“好久没进餐馆吃饭了”,有些少见多怪。

自选的配菜:金针菇与鸭肠。

免费的花生粒和海带丝。
放了香菜和葱花的空碗是为客人喝“原汁汤”预备的。
油辣椒是专为蘸豆腐吃预备的。

三十余款东西南北口味齐全的调料,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送他们一句广告词:在“海底捞”,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口味。
但愿他们的老总能读到此文,下次送我一个“免单”。

观察了一下,作为一个号称“重庆火锅”的店家,却没有提供“花椒粉”而只有“花椒油”,遗憾的是也没有贵州的“煳辣角面”。

调料架子上还有免费取用的水果和新鲜菜蔬。

中秋夜,不幸倍受冷落的免费月饼。

店家提供的“围裙式餐巾”显示出特别的关怀,在全方位保护客人衣衫的同时,也可以让客人“吃不了兜着走”。
这顿饭,六个人吃去四百元,大家都说不算贵,我也说“不贵不贵”,心中却咕噜“咋个不贵!”

据说在这里就餐的客人可以要求“说家乡话的服务员为你服务以显示亲切感”;
据说在这里等候就餐的时候可以享受免费的“美甲”、“美鞋”服务;
据说这里的饮料可以无限续杯;
我想大概是店主认定客人只有“一个胃”,不怕你“能撑”就怕你“撑不下”或是“撑出毛病来”。
据说这里的优秀员工可以享受股份分红;
据说老板会帮你把奖金邮回家,让家人与员工分享致富的快乐……
呵呵,以上信息皆为等候的时间上网查的,看来那两个小时俺也没有虚度哩。

最快乐的是我拍照片未被指控“盗窃经济情报”。或许店主也知道现在有一种自由媒体叫“博客”,只要有人拍了写了,就会为他免费打广告,为他招来蜂拥而至的食客。
最后我的结论是:好吃难等,值得一试(下次记住提前定座)。
等了两小时,吃了两小时,九点钟我们离开时,三层楼的大厅里,厅厅爆满,过道上还有好些候座的客人。

开车回家的路上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把我们送到家门口。
到家后,又在小区里散步赏月,举头望去星星闪烁皓月当空,不禁叹曰:北京的月亮果然是比贵阳的圆!
这个中秋,我终于看到了中国的月亮,祖国的月亮。
PS:中秋节,
纽约狂风暴雨,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女儿用英文声情并茂地给两个ABC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完后问大家有什么感受,老麦沉思良久吐出几字:不能乱吃别人的处方药!!
此乃今年中秋之最大亮点!遂在此与各位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