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组图片,偶然发现它拍于去年的9月12日,整整365天,一天不多,一天也不少,甚巧,甚巧。那时候我刚从美国回来,遇到很多亲朋好友,网友ZH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和ZH曾在网上神交数年,好不容易有机会互睹芳容,少不得要庆贺一番。而最简捷的方式,就是开一个“吃喝座谈会”,很感谢ZH夫妻把地点定在北京的“莜面馆”,让我这个大西南来的“山大王”有幸见识大西北的风情与美食。

因为是儿子开车前往,所以我至今也弄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

不过以这家餐馆的气派和极具鲜明地方色彩的装饰,熟悉北京的朋友定会一眼认出它的所在。

如果判断没有错,这位红衣者应该是一位僧侣。

正如ZH强调的那样:我们不是吃饭,我们吃的是“文化”。她说了:如果只是吃饱,菜市门口的小饭店里,8元一碗的大面一碗就能管饱呢。

一进大门眼前一亮:此店果然装饰不俗。

墙上挂着精典的红祆的媳妇骑着毛驴回娘家的巨幅照片。

这些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民俗画,包装了“杂粮”做成的月饼。

先不说味道怎样,只凭那盒子就引发我买椟还珠的冲动。

墙上这一组民间剪纸讲的是有名的“老鼠娶亲”的故事。

而这一组颜色亮丽的民俗装饰画,令人很难判断是专业人员的“伪作”呢,还是来自提高了艺术造诣的农民拿锄头的双手的作品。

由于我对大西北的文化不甚了解,只觉得这组布艺作品令人眼花缭乱,而不知道它们的造型典出何处。

在蓝花布的衬托下,这些布老虎、大公鸡、牛牛、狗狗栩栩如生显得俏皮有趣。如果我先不告诉你这里是餐馆,只说是艺术馆也不为过。

五谷丰登的造型主体,建立在月饼堆积的基础之上。

没有亲口品尝,不知道该饼是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饼饼和馅馅是否表里如一。

呵呵,不急!这里有张月饼的“解剖图”。不过月饼始终是拿来“吃”的东西,所以俺只相信舌头,而不相信眼睛。

还好,这“莜面馆”专门设有几个展示加工过程的“窗口”。

让你在品尝“鸡蛋”的同时,还看到“鸡咯咯下蛋的过程”。

也许这就是这个饭店的独特之处,于是迎来宾客如云。

此店的包间安排得也很有特色,从外面看是一排排的“仿窑洞”。

而进入包间后才发现老板独具匠心的安排:前面一屋一桌是客人进餐的地方,与大江南北的餐馆无异。

而里间却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厨房,给人造成在乡间小店温馨就餐的感觉。虽然“大菜”不是在这里加工,而茶水杯盘洗洗涮涮煮饭加热却可就近安顿。

而且按照本地的民俗,每一个单间特别安排一个“姨”和一个小姑娘作服务员,专事照管客人就餐。
那一旁站着的花衣侍者上完菜不走,是等着拿“小费”不成?不是吧,咱中国可没有这规矩。

呵呵,原来她们是等着为客人唱歌。

一听到这些熟悉的民歌,我和ZH一不小心没忍住,就冲了进去和众位姨们齐声高唱。

当唱到“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们的小村庄……” 你看,我一高兴,还比划上了。

这些黄土高原来的姨们,唱起民歌来个个都是金嗓子;而且她们用带着地方口音演唱的流行歌曲,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煞是生动有趣。
演出完毕,合影留念。我以为“食”文化的部分到此结束,下面该进主食了。

讲究绿色食品的健康时代,吃野菜是时尚。可惜我叫不出此菜的名字,让ZH来补充吧。

这道花生仁看起来很普通,但味道非常爽口,下酒佐饭皆相宜。我认为它是用生花生(或“发”好的干花生米)去皮腌制的,这样的做法简单低炭,好食者不妨一试。

豆腐炒豆子,“儿子”炒“老子”。

煮“羊排”,西北名菜。

与煮“羊排”比美的烤“羊排”,亦是西北名菜。

这一道主食是叫“莜面饹络”吧!它应该是“莜面馆”的招牌“菜”!
在西北民歌里经常有提到,这次我才是第一次目睹真颜。

这道豆腐不但让我们吃到“终极”成品,还让我们欣赏了分食的“过场”。纤纤玉手,持刃而划,从上桌到开启、分割,有点像茶道表演,可谓之豆腐类的“饮食文化”。

席间少不得的宾主举杯。
在此再一次谢谢ZH夫妻的盛情款待。

吃喝之间,主力“文化”闪亮登场,我才明白这才是我们要“吃”的文化。

这支“乌兰牧骑”小分队,绝对不像他们的表象那样业余。
一招一式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正规军”的干活,当然点唱的价格也不低。

席间ZH夫妻为一支“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西挂红灯……”产生了不同的认定。不得不让“乌兰牧骑”们再次回来把“五哥放羊”和另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挂红灯”,再用“比较法”重新演唱了一遍。

一顿饭边吃边说,边唱边看吃了近两个小时,宾主尽欢而散。

最后要交待一下向来写博勤奋报导及时的我,为什么会把这个快乐的事儿压了一年才发表呢?

原来是当时在我忘情放歌的时候,我儿子为我们用相机录制了一段声情并茂的视频,但我不会处理。后来把电脑带回了贵阳,又等他来贵阳处理。结果弄好后一换新电脑,信息丢失。这时寒冬已到,我觉得再发穿单衣的照片未免不合时宜,故东拖西拖竟拖足整整一年,365天,一天不多,一天也不少,甚巧,甚巧。今日发出此乃天意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