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月亮红月亮
黄月亮红月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831
  • 关注人气:30,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2010-07-21 21:35:43)
标签:

贵阳晚报

大弟弟

姑妈

旧事

福德街

老贵阳

文化

分类: 亲人的故事

   前天,我突然收到《贵阳晚报》小王编辑的电话,说“那篇文章写好了,想发给黄老师看一下。此稿后天要见报,请你抓紧看啊!”
   咿?这是什么文章,我咋就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呢?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文章发来后,我一看这才想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侨居”美国的时候,有一个《贵阳晚报》的小王编辑给我发了一E。说是她们报社才开辟了一个叫“黔城旧事”的栏目,她看了我写的博客“福德街75号”之后,觉得 “挖挖”后面的旧事一定很精彩。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左图是我爷爷)


   我告诉她,照片上的那2岁女孩(我的三姑妈)至今还健在,小王编辑大喜。便要了我大弟弟的电话,相约去采访现在还住在省歌舞团宿舍的我的三姑妈后,写成了这篇文字。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见右上图)


   前天几经周折,文章发来时已是下午时分。我顾不上午休,即刻看稿。小王编辑的文笔不错,条理清晰,只是有些“旧事”还差些准确性。于是我拿起电话,与我的大弟和三姑妈一气的电话沟通之后,文章即刻大功告成。之后在小王编辑的要求下,我又搜出几张老照片和文章一并发了过去。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我爷爷和他的大太太)


   交谈中,我向小王编辑提到我父亲特赦出狱后,曾带我去看过福德街75号后花园的“老墙”,小王编辑高兴地说如果有照片就好了。我说,这有何难,明天我就去给你拍上几张。
   因为连日下雨,进城有点辛苦,我便打电话想支使大弟弟去一趟。谁知他却说他“不知道准确位置”,于是俺只好“老将出马”了。
   昨天早上,我冒雨打的和大弟弟相约前往俺家的旧居老屋之“残骸”处,才发现昔日的“后花园”老墙已被“街道办事处”的“值班室”和巷子口的一间“偏厦”理发室遮挡得不见其踪,只在那花钵的后面略露斑驳。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我们只好转到“会文巷”内,在目测确定后,又向住在墙对面的一漏雨老屋的一位老人求证“这墙解放之后就无人动过”之后,我便拍下这堵“替代品”。这石墙虽然不是准确的“遗迹”,但也可略窥八十年前的旧貌。
   我没有想到能在贵阳市中心看到这样的“历史遗迹”,既是喜出望外,又有几分沮丧失落。其时大雨如注,我和大弟弟行走在空无一人的巷子内,遥想往事我姊弟二人倍感沧桑。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中午之前,我们赶到位于小十字《贵阳晚报》的编辑部,小王编辑正等着我们。大弟弟再次细看了文稿,我把才拍的照片下给小王编辑,我们就离开了。
   ……
   今天一早,先和大弟弟通了电话,确认文章已经“见报”。遗憾的是我弟正在医院里张着大嘴修整残牙,“嘟囔”中,只听见他说他已经买了10份晚报。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我牵了“豆腐”狗狗准备出去买报纸,却在院子里遇到一位并不熟悉的邻居正在看报……我忍不住即刻向她借来一翻。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哇呀呀,居然不是“豆腐干”,而是满满的一个编排精美的18版!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我打开相机就拍,邻居见状诧异,我得意地指着报纸右下角的照片告诉他“这就是我呀!”邻居的目光在报纸和我的面孔之间扫描N次后说:这照片拍的好漂亮!
   我知道她一定在心中想:这老太太咋就变成了这“糟”样呢?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既然拍到报纸,我也就不急于上街去买了,赶快回家写博去吧。几天不现身,女儿又不知道我玩到哪儿去了!
   回到家,电话小弟弟叫他去买报。我对他说,报纸上有你的照片,但按你的要求“不要乱提你的名字”,所以只说是“黄德莹的小弟弟”。   

   我的小弟弟是文化界人士,原来的办公室就在“晚报”楼上,所以“怕熟人瞧见不妥”,要耍点“神龙见尾不见首”的花样。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见右图)


   接着我又电话正在街上漫游的小弟媳,请她帮我买10份备用。因为我知道四姑妈的女儿去成都表弟家去了,我得多给他们买几份,报上的老照片里,也有他们的妈妈和外公呢。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我买这许多报纸除了给我的两个儿女,还要给我的孙女们。即使她们现在认不识那许多中文,总有一天,她们会对自己的“根”感兴趣的。
   之后又电话我的三姑妈,叫她去买晚报。
   谁知她去民生路买菜去了,我只好叫姑父转告她。
   三姑妈买菜回家后,得知报上有她从两岁到80岁的照片后,即刻再次上街去买了报纸。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老人家看了之后喜笑颜开,一想这80高龄还能名扬江湖,高兴异常,马上电话我表弟叫他多买几份分送二姑妈家的表姊妹们。这时她家楼上的邻居打来电话,说在晚报上“看见她了”!
   下午我三姑妈又来电话,说她已去电话叫远在铜仁的二姑妈家的儿女们马上去买报纸来看,虽然没有具体提到他们,可上面有他们的外公(我爷爷)的照片,还有“老家庭的往事”。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区区一份报纸,着实让我们“全家”激动了一整天。我对大家说:我们有机会借助媒体,如此“完整”地谈沦我们这个家庭往事的机会将不会再有,我们应该珍惜。
感谢《贵阳晚报》选中了我们 


   我还说:有渊源的人家不多;有渊源而被媒体“选中”的人家更不多;有渊源而被媒体“选中”又拿得出“资料”的人家就更更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在此感谢早年出国的表叔一家,因为他们为我们保存了那许多照片。当然更要感谢《贵阳晚报》,谢谢他们选中了我们。

   (晚报文章见明日)

相关文章:福德街75号

      穿旗袍的女人们

         收音机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