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居住的小镇上,有很多供“闲人”和孩子聚集的绿地、小公园和运动场。我常常去这这些地方散步,在那里会遇到来自全世界的中国人,我们用汉语交谈关于中国的大事小情,也讨论美国的时政新闻,或是聊聊家长里短的烦心事和开心事。这样的交流是自然的,随意的,也是较为深层次的。

国人有早锻炼的习惯,到了美国依然故我,打拳做操还跳舞慕煞老韩和小日本。他们仗着一张亚洲面孔,比比划划硬是挤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当然,我们还是欢迎的。毕竟古时候,高丽、琉球都做过我们的属国,我们是大国得“罩”着他们点。再说呢,就是他们不会说中文,我们不会说韩文日语,大家都只好说夹生英语,在一起可以半斤对八两地切磋。虽然这样的交流只能是礼貌的,敷衍的,也许还是浅层次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讲不清楚时,我们还可以“写”汉字讲英文,外加“手舞足蹈”,也就可以“深度”交流了。当然只能讲点“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政治、哲学、艺术,就免谈了。

(一个老韩对我“说”:今天早晨下雨,车来晚了。我“说”:我是8:50到的,一直在等你的车。)
说起来我在这些地方更容易遇到老美(一般指白人),他们对我们也很友好。如果那天我想练英语,只须走过去打个招呼“古德猫你(早上好)!”然后再说“梅哎奢特核尔?(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只需一分钟这交情就建立起来了。反正我们大家都是老人、闲人,大家都退了休,大家都孤独寂寞,所以大家都渴望交流。在这种前提之下,他们不会认为我是在“利用”他们练英语,而是觉得有人愿意和他们说话他们感到很开心。只不过有的老美讲英语也是快得过头,我立着耳朵也听不清。如同我们中国人讲汉语驾轻就熟,就可以讲得像打机关枪一般的高速“连射”;有的老美讲话还会伴随着喉咙里的“呼噜呼噜”声,让我更是听不明。
特别是他们讲英语时的那个“词尾”与“词首”的字母连拚,更是让我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拍照片时常常要这喊的这一句“look
at
me.(看我)”分开读是“路克、阿特、米”,老美的读法是“路卡特米”,再省略了“特”就是“路卡米”!就这么一小句,就折磨了我好久,竟以为是“同一句话的第N种说法”!所以,只要老美一“连读”,我的耳朵立马就成了“摆设”。我觉得不管我们的中文有多难学,我们也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吧,所以英语的这种“缩水”读法,如果不是每一句都有人曾经指点过你,猛一听就会一头雾水。
所以相对老美来说,我更喜欢和亚洲的兄弟姐妹练英语,反正英语都不是大家的母语,也就“大哥不笑二哥”“五十步不笑百步”了。何况大家的面孔都长得差不多,对起话来还真有几分亲切感呢。
记得有一次我去邮电局办事,一个中年日本女士排在我的后面。因为我想“磨”到那个台湾人服务的窗口去讲中文,轮到我时,我就让这个日本人先去。从邮电局出来,正好我们走一路。有了刚才的“谦让”她很想对我“示好”,就和我叽里呱啦地讲开了。我们用英文相互介绍了“My
name is……(我的名字是……)”“I live
in(我住在……)”我们边走边聊,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邻居,她就住在我女儿家的对面!
我高兴地对她说:“怎么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你呢?”她说:“是呀,我也没有见过你呢。”后来我把这个神奇的邂逅讲给女儿听,她很惊奇我的英语突飞猛进,居然能讲那么复杂的句式!她怀疑地问我,“你是怎么讲的?”我说我讲的是“why?
I not look you?”女儿和两个ABC一听就大笑大叫起来,大ABC说“外婆,你这样讲别人会很不高兴的,你在说你不要看到她!”
我说“她没有不高兴啊,她还说‘咪土’呢!还比比划划叫我去她家喝茶的啊!”女儿大笑说“老妈,我算服了你们这伙老太婆了,一个更比一个‘猛’!”
虽然我乱说乱讲闹了很多笑话,但也没闹出什么太大的乱子。
有一次女儿家的一个律师朋友来访,以前他来时我只会点头微笑,那次他来时我能用英语对他说“你好,欢迎你,请进来,请坐,你想喝点什么?果汁?水?还是茶?”他很惊奇地对我女婿说“你妈妈能讲英语了,你学会中文了吗?”
还有一次我见到一个英国《泰晤士报》的驻美记者,我女儿告诉她我不会说英语,但我并不知道。当我见缝插针地讲了一句“You look at
very
young(你看起来很年轻)”的时候,那女记者怀疑地对我女儿说“听起来你妈妈是能说英语的啊!”女儿只好亮出我的“底牌”对她说“我妈就只会这一句。”
还有一次我们一家和女儿的朋友一起聚餐,当他们听到我向Waiter(侍者)点饮料时,都不相信那声音是从我嘴里发出来的。席间,女婿不停地给我倒茶,我不停地说“thank
you(谢谢)”。女儿发言道:“他给你倒茶是应该的。你叫他‘小的,给我上茶’就好了。”我说,可以啊:“Small, give me
up
tea.”大家顿时笑翻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笑的,关键是我女婿听懂了。女婿没笑,他的感受和我一样。也不知道“这些中国人在笑什么”,只是抬起茶壶给我倒了一点茶。女儿问他“你听懂老妈在说什么吗?”女婿说“我听见妈妈说她要一点点茶。”
呵呵,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我在英语中挣扎,还好,没有沉下去,正在慢慢浮上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