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回来后我翻箱倒柜地盘点家产,不经意间找出了几块“鸡肋”(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东”)。虽说都是些无用之物,但每一样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情意,这也是我每一次都下决心扔了,又去垃圾堆里拣回来的“宝贝”。
先说这一方手帕,是用“棉涤”平纹布绣制的。你看它的边,可不是机器锁的呀。我们平时锁过“扣眼”的人都知道,这是最麻烦的针法之一。先别说要长短疏密松紧的均匀和一致,而且每缝一次都要把线在针上绕上一圈。这就是最考验女孩的“定力”和“耐心”的“锁边针”,不相信的妹妹可以试试。

手帕上的拼音是女儿的名字,这是女儿的一个同学用了一个暑假给她绣的。我至今还记得那女孩的圆脸和短发,可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了。你说,这手帕虽然不好用,我能把它扔了吗?

女儿是学服装设计的,这是她在上大学时做的椅垫套子。工艺不复杂,叫“贴布绣”。巧妙的是她把那几粒小扣子缝上去表现草莓上的小疙瘩,又省事又讨巧还有几分情趣。

还有一只上面做的是两朵蘑菇,也是巧妙地运用了小扣子的形状和质感来表现蘑菇的花纹。我一直想问女儿这个主意是自己想的还是在哪本书上去“窃”来的点子?但每次看见这两个椅垫套子的时候,她总不在身边,竟一直没有机会问她!这两个椅垫套子陪着女儿度过了她的大学生活,不知道她现在是否还会记起它们?
你说,这两个椅垫套子虽然不再用了,我能把它扔了吗?

女儿念大学时我给她的生活费不多,她总是去苏州观前街的一个“外贸服装店”买针织衫。也许是为了打扮自己,也许是为了与众不同,她用丙烯原料为自己画了件“手绘”T恤,上书“你是谁?”还玩的是英语。(我直到今天才看懂这句英文,以前以为她是为了构图需要弄一串好看的字母。文化在提高中!)

这是T恤的反面,一只蜗牛和一只苹果。(我想了一分钟,觉得这句英文是“等我一下”的意思,不知猜对没有?)
这件T恤已经很破旧了,我一直舍不得扔。每次看见它上面充满童趣稚嫩的图案,就会想起十几岁的女儿穿着它时可爱的模样。有时候我竟会想女儿为什么就长得那么“大”了呢,如果一直只有十几岁成天围着我转该有多好?
你说,这T恤虽然不会再有人穿它了,我能把它扔了吗?

这“几块鸡肋”中,这是最老的一块,它是我七十年代刚刚“农转非”时的作品。那时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漂亮的枕套,我妈看见她的邻居从上海买来一对贴布绣的枕套,羡慕之极。我虽然喜欢做针线,但知道做一对这样的枕套的工程量极大,弄不好就是个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勾当。糟踏了光阴是小事,糟糕了“布票”才是让人心痛的大事啊!

后来经不住老妈的叨念,我还是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为我妈绣了这样的一对枕头,足足让她老人家骄傲了好多年。母亲去世后,我在她的遗物中只找到了一块已经洗烂了的枕头面子,我把她拿回来纪念我的老妈,也纪念我那一去不复返的好眼力和当年绣花时的一份好心景。
你说,这枕头面子虽然已成朽布一块,我能把它扔了吗?
当然不能,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曾经的精彩和那份心境,还有对朋友的怀念,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老人的孝顺以及一段逝去的岁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