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我回到家时,空中飞起了小雨……
为了端儿的婚礼,她的公婆小姑特意从江苏赶了过来。为了让端儿尽兴,我们全家十几个人特意开了三部车去距贵阳南面28公里处的青岩古镇玩了一天。

(网络照片)
青岩古镇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古镇方圆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祠宇林立,共有9寺、8庙、5阁、2祠、1院、1宫和近30座庙宇祠堂。其密度之大,令人惊叹。

青岩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原来耸立着八座石牌坊,“文革”中被毁掉五座,现在只剩三座了。我去青岩已经N次,可每次都会在这座主街上的石牌坊前留下俺的倩影。

一般石牌坊下的石狮均为坐姿,而这八只狮子则是从空中跃下来的,不知这种造型有些什么讲究?

从这里看出去,就是图1的背面。从这里走出去,也就是“出城”了。

出了城门,是一片农田。石板路的那一头还有很多房子,也是属于“青岩古镇”吗?还是另外的一个寨子?

这个城门叫“定广门”,这里有为游客定制的“说明”,自己看吧。

我在“城里”给大弟弟和他媳妇拍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做得很到位哇!

端儿和他丈夫就比不像了,嘿嘿,始终没有经过文革的洗礼。

比这种“电脑游戏”里的打斗场面,他们就很在行了。

我也去学伟人状,比了一个“同志们!前进~~~~~~~”

我最早知道“青岩”是我小时候听我妈妈说的。四十年代我外公曾经在青岩小学当过乡村教师,所以青岩小镇是我妈妈童年待过的地方之一。

历史上这里称作“青岩堡”,是一个“一兵屯此,万军难过。”的军事要道。

而青岩古镇现在的名气主要来自于姜文主演的《寻枪》。

(游人的化妆照)
可我认为青岩的名气是来自于它自身的不可重“造”的古朴和底蕴。

这里有很多地方“名品”,什么“青岩豆腐”,“玫瑰糖”、“桂花糖”、“米豆腐”、“水盐菜”、“糕粑稀饭”、“鸡辣角”、“卤猪脚”、“香麦面”、“香辣椒”、“关刀腊肉雪豆腐”等等……都是别的地方无法“复制”的美味。

那个白铁壶是用来蒸米面做的糕粑的,蒸熟后放在调好的藕粉里,再放上芝蔴,核桃片、花生等作料,最精彩的是最后那一大勺香喷喷的玫瑰糖,让人充分感受什么叫“又香又甜”。我只要去青岩,是绝不会错过机会一定要来上一碗的

一边“表演”一边卖,不用吆喝也闹热。

这些都是不加“添加剂”的手工作的“土糖”,我们从小就吃它,看着就亲切。

这是素菜摊:腌罗卜、豆豉、豆腐乳、盐菜……。

这是贵州人的最好,各式辣椒。

各式各样的农家干菜。

清明粑,R6cm。我们小时候卖一分钱一个,这个卖2元一个。价钱翻了200倍,足见是“精品”。

这“香麦面”也是我的所好,买来吃不完总是放坏,所以那天我比较克制,只买了一瓶玫瑰糖夏天好吃冰粉;还买了一瓶糟辣椒来做菜。

这里还有各式“土酒”,让我大弟弟激动了半天,可惜他要开车只有买回去细品。

青岩还有一座1949年以前修的天主教堂。现在修了一座新的在后面,这前面的已改成了商铺。

(网络照片)
现在这教堂的旁边有人摆了个干菜摊。

这次我发觉青岩最大的变化是开了很多很有品位的工艺美术店。
但这家要求拍一张照片就要收一元钱,所以我只拍了个门面。

这是我的老朋友卢晓青的木“娃娃”,是贵阳做得最早做得最好的民俗木人,我就曾带了几十个去美国送人。

现在她又“推陈出新”了,新的造型更现代更可爱了。

黄平的“泥叫叫”品种更多了,也更“工业化”了。

木匠在现场雕刻。

银匠在现场抛光。

货品琳琅满目很丰富,好些老板都是学过工艺美术的学生。

这些店的装修不俗,商品的品质也不错,当然东西也不便宜了。

听口音好些老板都不是本地人。

这是一家银店的“镇店之宝”。

以前沿街的很多“墙”都“开”成了门面。

原来青岩只有一条主街比较热闹,现在有不少“角落”都成了旺铺。

但也有很多“全国一统”的旅游产品,虽然有趣但无特色。
这“红烧肉”仿得很像,只是饿的时候看了更饿。

这是刻了生辰星座的豆子。

还是这些天然的玉米好,又可吃又可看。

那天端端是主角,她爸她大伯围着她在干嘛呢?

原来是画这付新娘“手爪爪”花了二百六十大元,那立体花二十元做一朵。花了那么多钱,总得留下点影像吧!

那天端的婆家人都玩得很开心。
这是端在牌坊前给她的姑子拍苗装照。

那天年轻的女士们买了好多银饰,只有我和大弟夫妻克服诱惑拒绝“旅游垃圾”,只买了点吃的就走了。原来端的父亲还计划在青岩吃了中饭再去黔灵山一游,结果就一个青岩逛了大半天,逛得大家都累了只好打道回成。
回到城里,我们又去一个叫“鼎罐城”的餐馆吃了晚饭尽欢而散。
端的公婆一家昨天已经回到了江苏,我希望他们对贵州留下好印象,对我们一家留下好印象。这样的聚会大概不会太多,所以大家都尽心尽力很珍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