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都认为图书馆适合建在空旷安静的城市边缘,至少远离嘈杂的市中心。而在纽约的法拉盛,却把图书馆修在了镇中心的闹市区。

位于主街上,难免车水马龙。如此人来人往的环境,能静得下心来读书吗?

法拉盛是纽约地区的新崛起的“中国城”,那里居住得有太多的华人,去到那里也差不多等于回到了中国。所以我猜想法拉盛图书馆里一定会有许多中文书。

这个冬天,我因为要为在我家“淘宝店”内购物的朋友们寄货品,所以常去法拉甚找专门投递中国专线的快递公司发货。这家快递公司就在主街与图书馆一侧的不远处,所以我早就动了进去看看的念头。

有一个资深老华侨曾对我说过,在美国有两个地方你可以大大方方地进:一个是教堂,因为“通向天国的门是向所有信上帝的人敞开着的”。另一个地方是图书馆,因为是用“纳税人和捐款人的钱”开办的,所以它是公众福利事业,人人可以享用。
皇后区的第一个图书馆在1858年就建立于法拉盛,当时是一所收费式的图书馆,到了1869年才改为免费流通的图书馆的。之后百年间发展成了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总共有63个分馆,而法拉盛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个。
由于法拉甚的附近有飞机场,这里的建筑物的高度都有限制,所以亮丽而醒目的法拉甚图书馆便成为当地的地标街景之一,当然也是各团体派别的“兵家必争之地”。

(网络图片)
去年12月初的一天,阳光很亮,气温很低。早早地办完了事在“贵州牛肉粉馆”吃完了中餐后我抹抹嘴,决定“大大方方”地进去“避避寒”,街上实在是太冷了。
一楼的进门处有两个粗犷的保安(?),大堂的中间坐了几个工作人员。我径直走到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女士面前,先小心翼翼地用英文问一句:Can
you speak Chinese ?(你可以说中文吗?)对方用中文回答我说:可以!
我放心了,虽然她讲的是广式中文,但已经比讲英文好一千倍一万倍了。我问她,“请问中文书放在哪里?”她说三(?)楼。

这里的中文书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但由于来自“两岸三地”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异端邪说”百花齐放极开眼界。我急不可待地取了一本坐下粗略一看,心中大呼“原来这事还有另一个说法!”
和所有的图书馆一样,除了完美的光线和舒适的桌椅,完全密封的窗户隔断了外面的噪音,静悄悄的大厅里华人居多。这里不只是暖和,而是太热了。我看到有人在阅读,有人在上网……可回家的路程还有一个多小时呢,我得走了。

来到楼下大厅,我向那位说中文的女士说明我想办个图书证的要求,她问清我不住在皇后区后说“住在别处的读者每年要交50美元年费!”边说边递给了我一份“办卡说明”叫我回去细看。

说明书封面上的文字倒是很温馨的。

打开来英文的一大版,我自然是看不懂啦。

翻一面是中文,我虽然看懂了,心中却很不爽。

以我现在读书的速度,50美元买成书我一年还看不完啊。

这里的书弄丢弄坏又赔又罚。

虽然我是个极爱书的人,弄坏的可能性为零,但并丢的可能性就很难说了。

要想赖账也沒门,图书馆虽是“文质彬彬”,可要账公司却如狼似虎呀。

尽管他们对“残障人士”的关怀服务很周到令我很感动,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在那里办个图书证的愿望。

法拉盛的图书馆开在大街上也有它的方便之处,买菜的人来歇歇脚就可以翻上一两页,上班的人也可乘午休时间来借取图书,若是真建在荒郊野外,去一趟就不能“顺便”了。

其实我们小镇上的图书馆离我家就非常近,可那里的中文书还没有我家的多呢,而且一看也是留学生们捐的,大部分我都已经看过。
我想看的是我以前从没有看到过的书,特别是一些三、四十年代来过中国的西方记者、商人和外交官、传教士写的中国。
我看书并非猎奇,只想接近真像!
皇后图书馆的中文网站链接:
http://www.queenslibrary.org/index.aspx?page_nm=Chinese_Home
相关文章链接:宫殿一般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A
法拉甚,纽约的新中国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