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十字绣”是一种舶来品,据说最早起源于欧洲。

那时的军服除了“战袍”外,还有金属“盔甲”下厚厚的“肩垫”。女人们在用几层呢绒纳缝的同时,也把她们的心意从简单的针法逐渐丰富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就包含传流至今的“十字针法”。
由于“十字绣”的简单与美观,在后来两百多年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在数代淑女的手中,演变成除了“×”形的基本针法外,包括所有的含有“坐标”元素的刺绣。

(照片来自网络)
早在六十年代我下乡当知青时,就看见当地的妇女用十字针法来纳鞋垫,这种本地土产的十字针法,基本上是用单色线来绣图案。地处中国内陆深处的云贵高原的“十字绣”与“十字军东征”的战袍传播应该是毫无关系的,可见“君子所见略同”。
六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只有上海生产专门的十字挑花布,但只供应专业厂家,市面上只见得到少量的做成包袋的成品,布料是见不到的。我们生产队的女孩们要在平纹布上找到“坐标关系”,只能用铅笔和尺子来画,这样画出来的格子自然很粗糙。还有一种是用“抽纱”的方法先抽出格子来,再裱在鞋垫上缝纫。

(照片来自网络)
当然,最利害的要算少数民族的“数纱”十字挑花,特别是用白线在青(蓝黑色)布上绣,真是考眼力啊!她们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形,龙、凤、花、鸟的具像图案相对少一些。
做“十字绣”除了针、线、布、剪,一般不需要“花绷”,女人们走到哪里绣到哪里。所以常在田边地头村口树脚看到一群群女人们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天说笑真是一幅让人羡慕的神仙画面哩!

而欧洲“十字绣”发展到了后来,便成为了贵妇名嫒们打发闲暇养性怡情的一种方式,形成了其细腻精致、华贵典雅的风格。从抽象的几何图案装饰,发展到具象的花卉动物风景人物,并产生了大幅的完整作品。

先考你一下:看看像下面这种“放射状”的图案,第一针先从哪里下手?是从最下面一排的左边还是右边?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在“贵州工艺美术研究”借调工作期间,有机会专门去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才看见她们绣这种图案是从正中心起头。具体做法是:先把备用布料“顺纱”剪裁拉得横平竖直。再对边折两次,用牙咬一下折线交叉的中心处,缝下第一针。先绣出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再反复“镜像对称”直至完成全部。怎么样?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吧?!

(这是我自己配色刺绣的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原作是白线绣在青布上。图案大10×10cm)
八十年代末我进入学校充当服装工艺教师,采用日本的“文化式服装学院”的教科书当教材,上面就有“十字绣”的技法课。

(我在课堂上讲“十字绣”针法)
可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只能用一天的时间完成图案的设计与制作。你看这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我的板书“十字绣”课)
急中生智,我去买了平常人家挡苍蝇的塑料窗纱来代替0.2×0.2CM单位的十字布;买来晴纶开司米线代替细细的绣花线。把少数民族“咬牙定中心”办法教给学生,用绝对民间工艺的程序,边绣边构思图案,仅用一天时间便绣出一个巴掌大的放大了N倍针法的“十字绣”。

更为精彩的是我后来在一次贵阳花溪少数民族的对歌节上,居然看见年轻的少数民族女孩就系了这种用鲜艳的晴纶开司米线在窗纱上绣图案的围裙!!!令我大跌眼镜的同时,我不知道这种用现代材料“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在一波又一波的“收购”中,那些老辈人花了大功夫绣出来的精品极品,在离现代文明越近的地方已经越难寻觅了。

(02年9月,在朋友的绣店里。)
现在,“欧洲皇室十字绣品店”已在国内如野火春风一般吹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我的朋友赶时尚也在贵阳闹市中心的中山西路地下通道开了一家。
闲暇时,我就去那店里冒充“客座教授”,不收学费不拿工资,只图和淑女们在一起开开心心针针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
PS:我家淘宝店的新信息:在商言商13-包包和高跟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