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进入初中二年级的大ABC说是要参加学校的“军乐队”,我当时就主张她学长笛。因为我弟弟是专业的长笛演奏员,如果她有机会回贵阳过暑假,我弟弟——她的舅公就可以教教他。但大ABC说,已经有“一伙”同学选择了长笛。她不喜欢和他们“搅在一起”,所以她选择了黑管。
我女儿拿不准大ABC是否能坚持学下去,就以先“租”后“买”的方式,在乐器店为她弄来了一只新黑管。其实学校也提供乐器,但是大ABC说她“不愿意用别人用过的”。
学完一个学期,作为“东郭先生”的她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演出。老师认为她是一个“杰出”的新手,所以今年一升入高中还未报到,她就接到了“集训”的通知。

(大ABC即将就读的高中)
在美国的学校里,也只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学校的活动。因为他们将代表学校到周边各城市去参加各种规模的比赛,顺便摆脱家长和同学一起出去旅行。
大ABC上周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训练,我和女儿决定去“探班”。
高中离我们家走十五分钟就到,还隔着一条马路,就听见了对面传来同学们排练打击乐的叮当声。

寻声找到了学校的操场,远远有一群学生好似在排练舞蹈。

只看见乐器散放在跑道两侧,人呢?!原来在骄阳下,军乐队的孩子们在练基本功:收腹!挺胸!双手“空持”乐器比出架式正步走!

远处传来梆子声……老师用来发号施令的居然不是口哨,而是敲击手中的梆子!声音很响且不尖锐,这是用它的理由吗?!

为了练队形,每个学生还发了一本厚厚的几十页“八阵图”。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既定的编号。

根据这张队列图,她知道自已在“什么时候运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比起我们排节目走队形靠导演一个一个地拉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前提是不能随便即兴改动。

记得四十多年前,我们贵阳六中也组建过贵阳市的第一支中学生军乐队,那时整个乐队就只有两只大号。

我当时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任学生会的文娱部长,每天跟在老师后面给参加排练的同学发鸡蛋,记得是一天一个人发一个。那在六五年可是精华营养啊,吹一天下来头都吹大了,一个鸡蛋能提得上多少气来!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中学生都在拼大学,不知道贵阳六中的军乐队是否还存在?!当年指挥军乐队的黄济澄老师是否还安好?!

这些精致的萨黑管一看就知道是“私人”所有,如今的家长们为孩子们花起钱来,总是很大方滴!

随便通报一下,我家大ABC的牙早已换完,她脸型端正,身材适中,个子一米六五。即使吹出来的声音没有那么妙不可言,为了国家利益,相信她迟早也会得到登台表演的机会的。

这边还有七八个女孩子在练“转”旗,军乐队列队表演时这些旗手们将走在最前面,她们边走边舞动手中的旗帜,这和我们臆想中旗手有很大的差别。

最后介绍一下操场的出口,这堆铁丝网的“俯视图”如下“[—]”(两个中括号的中间有个“减号”),学生们离场经过“减号”时非得减速通过两侧不行。缓冲了拥挤,提升了安全。
也许国内的公共出入口已经做得比这更好了,那就算老太太绕舌吧!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贵阳五中发生在六十年代的一场因学生拥挤滚下台阶的惨案……

附卫星地图如下:小镇的高中和它的运动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