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向我的一个老年博友建议:如果写“大文章”太累的话,不妨写写“微博”。朋友回答我:写“博客”都顾不上,哪里还有时间玩什么“微博”啊。
这位朋友的想法,正好和我一年前的想法一样。

我女儿是个赶新鲜的弄潮儿,我估计新浪一开始推出“微博”她就开通了。不过我查了一下她是2009年9月份建立微博的,刚开始也没有专门地写,微博上尽是她写的博客文章的题目和链接。到了当年的11月初,她才发了第一条真正的微博。她写的是:好了,微博就算通了,不过不知道大家怎么知道这个地址呢?昨天才从波士顿回来。很喜欢那个城市,
非常有文化气息。
有时候我女儿出去旅行去了,没有时间写博客,我看她几天不“见面”不知她怎么了,就责问她去哪里为什么不给我打个招呼。她说:我在微博上有交代的啊。但是我依然没有读她的微博的习惯,更不用说读别人的了。
去年4月份,就像我当初开博客一样,在女儿的催促下,我也开了个“微博”,我的第一条微博是这样写的:无人“理”我的时候我天天在家里写博客可以打发时间;有人找我“玩”的时候“赶”博客就成为累赘。麻烦的是博友们看我三天“无作为”,就要来打听我玩失踪的原因。所以嘛,俺不是名人也学名人,高低一天写几句,告诉你我的行踪我的感受我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会提到“俺不是名人也学名人”呢?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老在吹嘘什么“微博女王”之类,所以俺就误以为写微博是“名人”的事是年轻人的事,也就不好意思跻身其中了。
呵呵,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的嘛!
虽然后来我还是不那么客气地学着名人开了微博,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看去写,严重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之中,所以微博上尽是我写的博客文章的题目和链接。
有时候我偶然也去女儿的微博上逛逛,觉得她那里大有一呼百应一唱一和叽叽喳喳的热闹劲,而我这里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几个人来“串门”!特别是与我的博客相比,真是好一派凄凄惨惨戚戚的萧条。那边关注我的人是两万六,而这边却不到三百个!我想,这微博始终是年轻人玩的新玩艺,俺就别蘸着墨汁染头发硬要冒充小年轻往微博圈里挤吧!
直到今年2月份,在和女儿的一次越洋通话中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备受冷落,是因为我没有加任何人的“关注”,当然也包括我女儿。所以别人“说”什么我一概不知,俺自说自话地唱了几个月的“独角戏”,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傻到家了。
一经发现错误,我就立即纠正。这是我2月15日写的微博:昨天刚学会加关注,一页一页地几下子就把两百多人全加了。到了晚上打开电脑信息铺天盖地地来了:有吆喝卖东西的,有无病呻吟的,有骂负心郎的……看得人头昏脑胀。我又开始一个一个地解除“关注”,花了两个小时,把指头都按痛了才“消灭”了一大半留下“一小撮”。不过这回我算是入门了。
后来女儿告诉我:你加别人“关注”就是你对那个人的文字“感兴趣”,喜欢看那个人的微博。我说这和“博客”一样的啊!女儿说:正是。这下我算是比较清楚了。
于是我学会把别人写的加了评语转发到我的微博上来;把看电视看报纸所引起的想法用微博来发表;把一些精彩的“片断”,照片即时发上微博……特别是第一条,与我的职业严重符合,我写起来很有点“回到从前”的感觉,充分满足了我好为人师的荣誉感。
难怪有网友说:博客是山珍海味,微博是街头快餐。
这个比喻恰如其分。三言两语的人生感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用微博来表达来记录实在是万分的简单快捷“经济适用”;于是俺闲时写博客,忙时写微博,把“微博”当做是“博客”的补充,天天“有话说”。由于微博具有敏捷的互动能力,似乎随时都可以和朋友亲人沟通分享,于是我不再孤单。
因为“微博”规定每条最多只写140个字,不论是写的人还是看的人都很轻松,所以我特别赞成老年人写微博。既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又不那么“作家”,轻轻松松交朋友。现在我们一大家子七、八个人都在新浪开通了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话题”,比平时见面说“口水话”显然深入了许多,加强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俺为了把微博事业坚决进行到底,在女儿的怂恿下,我特意让儿子给我买了个iPhone的“智能手机”。虽然每月多花20元上网,但能即拍即编即发,把那“旮旮角角”的时间都用来读微博发微博,把这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愈发的有滋有味。
过两天,我再来侃侃我的新手机带给我的快乐,也许你听了一激动也去买一个来上微博,那卖手机的人就高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