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潜心的解读--读袁江蕾的《印象李叔同》

(2011-08-12 14:25:10)
标签:

文化

分类: 漫说心平意淡常

读完袁江蕾的《印象李叔同》,已经是晚上十点多,起身关窗时,透过树梢,看到一轮明月耀然天庭。“天心月”三个字竟悄悄地跃上心头。好怪。

赵朴初先生评价李叔同的一生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诚如赵先生所言,李叔同传奇的一生,对于世人来说,只当是那天心的圆月,高远、圣洁,明亮、却又有些清寒,让我们只能像仰望那轮迷幻的月亮一样,举首、倾心、定晴,却无法靠近、触及,更无法为其增一份光,或减一份辉。他就在那里,只供我们仰慕与尊崇。

写李叔同的书已经不少,有写他一生的,有专门拣拾他诗词及各种艺术的。正如袁江蕾所说,“翻弄史册,他的一生,已被后人反复琢磨研习,几近透明。”其实,以我心想,以他这样一个开创中国新文化运动多少个第一的通才与奇才,谁写他,都会于情满满,却又于心惴惴,落笔想来会慎之又慎。

袁江蕾选择写他,想也是下了一番决心,更下了一番苦心的。袁江蕾聪明、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把自己幻化成一只穿越时空,跟踪李叔同的玉色蝴蝶。不翻纸堆,不掉书袋,而是怀揣着她作为女子的那颗谦卑细腻的心,翩然飞越李叔同一生的过往,去体察李叔同从尘世中走过的那颗凡心。这就让整本书浸满了亲切,溢满了情致,读来可心可意,竟放不下手。

妙哉、怪哉,她竟把天心的那一轮我们久久仰望的皎洁朗月,捧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一位大师的慈善祥和,湿润耀眼。原来,李叔同--弘一大师,就在我身边。有他为邻、为友、为师、为亲,多好。

为了写弘一大师李叔同,袁江蕾循着他的足迹,从杭州灵隐寺,天津李叔同故居、上海金陵路,一直跟到江西庐山。这只玉色蝴蝶,还穿洋过海,飞到了日本的上野李叔同学习西洋油画的地方。“我以他的眼去框定这一幅幅风景,以他的心去感发入画之情怀”。想她一路跟来,已经不是那个长发飘逸、裙摆摇曳的女子,而是以大师的一袭清影,灼灼才情,将曾经的风景、人情,尘世过往,一一抚过。尽管她发出了“不曾亲莅,隔时隔世的我,终难测想”的感叹,但于我,已经从她的文字中找到了那位亲切自然,鲜活生动的大师。

为了写李叔同,袁江蕾跟着这位博学大师的绝代风华,看了他的诗词,研读了他的佛学著述,欣赏了他的画作书法,还有印章词曲。正如她不能完全正确测想李叔同一样,我亦无法测想她作了多少努力,是如何化艰深为浅显,变繁杂为条理,去清寒而留温润,于众多写大师的书中越出,把一个鲜活丰满的弘一大师呈现给我们的。看到那些对李叔同诗词融入情景的解读,看到“结夏”、“挂单”、“四宏愿”、“荼毗”那些融入文字事件的佛学术语,你就能体会她用心的程度,潜入的深度。没有以一颗崇仰的心静心潜入,单凭一时兴起,怎么敢把笔伸向这“天心月”。

为了还我们一个丰满真实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这只玉色蝴蝶没有对着今月指古人,而是穿越时光的烟云,陪着我们的大师再一一走进他的家庭生活、教育履历、战乱经历、师承交游,以一颗与大师同样慈悲的心、一双与大师同样冷峻清明的眼,用简言短句,娓娓与我们述说。她好像就是与大师同时代的人,在为我们讲述旧友李叔同的生活点滴、所经所想,让大师不再属于经阁史册,而是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感知大师的慈善温热、智慧奉真、明净安祥。

是她,倾心尽智,用才情与努力,脚力与心力,把一位大师还给了我们,让我们不再远远仰望,作那个吮吸着指头的远远观者。

是她,将弘一大师李叔同以散文的笔法,蘸着小说般的丰满,让我们捧在手里,感在心上,与大师比肩相坐。

可我竟笔下生涩,只能体会她刻画大师的艰辛,却无法周详陈述她解读大师的妙处。看来解读有才华的文字,需要有才情的人。

那只一路跨过时光的栅栏,跟随大师的玉色蝴蝶,我是跟不上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