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本必读的书
(2009-03-16 17:58: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漫说心平意淡常 |
1.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对我个人影响曾极为深刻,绝非三言两语言说得清。如何以恰切的文字描述它,或将它推荐给身边朋友,对我来说,更是一道永无逾越可能的难关。每每只一句,请千万腾出点工夫,读读它吧。仿佛人家若果真读了,既给了我相当大的面子。
这是怎样一部作品呢?厚重,恢弘,矛盾,深邃…… 以这些词语加诸于这部巨著,丝毫不为过。
到底有没有上帝?宗教能否解救人类?甚或非只宗教,阅读中我们还会发现,这位伟大而复杂的俄国作家,正在将其一生曲折离奇的思想发展历程,一寸寸铺展开来,呈给读者观阅。换言之,他亦在不停拷问着后世所有读这部书的读者,强迫他们去思考,去感应,去反省——人性的真相究竟如何?
我并不期望别人如我,与这部作品产生神奇而强烈的心灵共鸣。惟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假如你能抽出几个静夜,将自己交予陀思妥耶夫斯基,交予这部作者一生中的颠峰之作。我保证,他,绝不会辜负你。
2.
培根关于读书的那句名言——“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此言起码对一部特殊的书不适用。这部书,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所著的《神曲》。此书的读法,因人而异。
《神曲》有多美,对于只能阅读中文翻译版本的我,体会肯定不及西方读者深。一部诗人耗时十三载方完成的长诗,三卷一百篇,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气势磅礴,结构完美,无懈可击。绝对有资格被称为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
读这部书有多费力,光看我高中一年级整整一年时间里,为它所做的厚厚两大本笔记,既可想见。若没有但丁优美的诗句吸引,没有奇妙的故事吸引,我一定不会有那样执拗的耐力,逐一查考那些中世纪历史典故。更因如此一番查考,竟使我以点及面,窥见那段历史的独特魅力。
3.
作为一个中国人,比但丁的《神曲》更应下心精读的作品,非《红楼梦》莫属。但我仍坚持认为,除非有必须拿此书做文章搞研究不可的理由,否则,不论初读者,还是丢下多年后拿起来以崭新心境再读的人,皆不必理会任何红学家的考究文字或新奇言论。这就好比小夫妻俩吵嘴,若不能就事论事,则愈是倒腾出些旁枝末节有的没的,愈是不利于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后悔最初读《红楼》年龄太小。老家炕柜里藏着的那本竖版书,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一个将将识得几个字的小毛丫头得见其庐山面目。偏见一旦产生,要想扳正可非一朝一夕。甄英莲三岁上被拐卖儿童的带走,与小时侯大人吓唬小孩子的拍花故事恰好吻合。由此,每读《红楼》,竟然总将贾府想象成孤儿院。一群姐姐全没有爸爸妈妈,怎么还整天有说有笑呢?可见作者白痴至极。
读《红楼》起码得十几岁,方有可能用心去体会书中情意,不至于懵懵懂懂,光瞧个热闹。其后每隔三年五载,仍可不时翻出此书,或琢磨其语言文字,或玩味其诗词歌赋,或者,仅为就着心中些缕微不足道的小小怅惘,撒两三点不为什么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