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推荐一恶搞游戏小说,里面除了一些让人笑疼肚子的无厘头恶搞情节,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恶搞粗口,非常有意思。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句——“猫了个眯的”。
“猫了个眯地”搞自一绝顶著名的国骂,中国人看见都会明白,自然就没什么必要再做旁白解释了。好几天,有事儿没事儿脑子里总能想起这词儿,简直快成了余音绕梁了,几次三番,差点脱口而出。不信,您就跟我一起多念叨几遍,准比白居易他老人家的诗还要朗朗上口。
由此想到更多已经或正在被可爱化的粗口,什么“靠”啊、“哇赛”等等,起初乍一听还挺扎耳朵,时间长了,听得多了,也就跟那些“丫”啦、“大爷”等等差不多了。再往后,甚至也会不自觉跟着讲。
以前听人说,小孩子学好难,学坏可快着呢。这话当真不假。出口成章,吟诗拽文别扭,学起粗口来不知怎么就脸不红心不跳的,那么当然。曾见过俩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撅着屁股跟咱黄皮肤小朋友一起玩沙子,猛一回头,脆生生就甩出来一串标准京骂。当时听了,一时不禁莞尔。
小时候父母管教严,在家绝对不敢讲话带脏字儿,那些街头巷尾传来传去的粗口,就象搁在火烬中的烫手栗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一年从北京回去,得着个机会向小朋友们显摆刚学来的京骂,叫那帮只会用陕西话骂人的孩子们羡慕得不行。这种事我往往记忆特深。
不只一个人说过,学一门语言,要先学其粗口。原因很简单,起码人家骂你的时候你不会傻了吧唧笑脸相迎。初到香港,朋友们最热心的事就是教我讲粤语粗口,我一讲,他们就拼命不怀好意地笑,似乎听我讲粗口成了一种享受,而且乐此不疲。所以有那么一阵子,每天都要讲N遍“仆街”、“咸湿”之类的脏话,以此愉悦他人。
后来问一老友,伊想了想说,大抵是那些人从未见过一长得这么齐整的女孩肆无忌惮地讲粗口吧,所以觉得很开心,生出一种类似于大人教邻家小孩乱骂人的快感。
有一从小在英国长大的朋友,国语粤语都讲不好,磕磕巴巴的,甚至连中餐都吃不惯。跟伊在一起唧唧喳喳讲话,可以满嘴尽情跑粗口火车,一天到晚,“Shit”、“Damn”、“Bitch"”啊,没完没了,不计其数。后来一老机长听不过去,认真给我们提了点意见。于是我们开始努力改口。
这种东西真是学来容易,改来费劲。《诺丁山》里休格兰特能轻易化解"Woops”,可我们想转化这些讲顺了嘴的脏字却很不容易。还好,后来每当我不小心要讲“Shit”这个词的时候,总能马上改成“Sugar”,甜蜜了事。
其实,讲一些玲珑可爱化了的粗口跟眼下流行的恶搞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一种创造与破坏相辅相成之后的快乐,一种无伤大雅但却能幽一黑色小默的窃喜,一种耍点小聪明就能骗来点糖果的成就感。就仿佛,杀人放火我们绝对不敢,但趁个月黑风高的,偷偷砸人家一块两块玻璃,那还是不在话下的。
可惜呀,太多人不大能理解这种黑色小幽默其中的乐趣,就象某著名诗人在被冠以“梨花体”这样风雅无媲的流派名称代言人之后,一下就怒了。
话扯远了。还回来说那些被可爱化了的粗口啊。目下网络上常见的大写字母缩写之国骂也不少,比如“NND”、“MD”、“TMD”,等等。搞不好过个N年以后,这些现在还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词,也会变得象古时小说里的“直娘贼”之类的词儿一样,正而八经被白纸黑字了吧?
我说,语言,永远都是一蹒跚学步的孩子。
“猫了个眯地”搞自一绝顶著名的国骂,中国人看见都会明白,自然就没什么必要再做旁白解释了。好几天,有事儿没事儿脑子里总能想起这词儿,简直快成了余音绕梁了,几次三番,差点脱口而出。不信,您就跟我一起多念叨几遍,准比白居易他老人家的诗还要朗朗上口。
由此想到更多已经或正在被可爱化的粗口,什么“靠”啊、“哇赛”等等,起初乍一听还挺扎耳朵,时间长了,听得多了,也就跟那些“丫”啦、“大爷”等等差不多了。再往后,甚至也会不自觉跟着讲。
以前听人说,小孩子学好难,学坏可快着呢。这话当真不假。出口成章,吟诗拽文别扭,学起粗口来不知怎么就脸不红心不跳的,那么当然。曾见过俩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撅着屁股跟咱黄皮肤小朋友一起玩沙子,猛一回头,脆生生就甩出来一串标准京骂。当时听了,一时不禁莞尔。
小时候父母管教严,在家绝对不敢讲话带脏字儿,那些街头巷尾传来传去的粗口,就象搁在火烬中的烫手栗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一年从北京回去,得着个机会向小朋友们显摆刚学来的京骂,叫那帮只会用陕西话骂人的孩子们羡慕得不行。这种事我往往记忆特深。
不只一个人说过,学一门语言,要先学其粗口。原因很简单,起码人家骂你的时候你不会傻了吧唧笑脸相迎。初到香港,朋友们最热心的事就是教我讲粤语粗口,我一讲,他们就拼命不怀好意地笑,似乎听我讲粗口成了一种享受,而且乐此不疲。所以有那么一阵子,每天都要讲N遍“仆街”、“咸湿”之类的脏话,以此愉悦他人。
后来问一老友,伊想了想说,大抵是那些人从未见过一长得这么齐整的女孩肆无忌惮地讲粗口吧,所以觉得很开心,生出一种类似于大人教邻家小孩乱骂人的快感。
有一从小在英国长大的朋友,国语粤语都讲不好,磕磕巴巴的,甚至连中餐都吃不惯。跟伊在一起唧唧喳喳讲话,可以满嘴尽情跑粗口火车,一天到晚,“Shit”、“Damn”、“Bitch"”啊,没完没了,不计其数。后来一老机长听不过去,认真给我们提了点意见。于是我们开始努力改口。
这种东西真是学来容易,改来费劲。《诺丁山》里休格兰特能轻易化解"Woops”,可我们想转化这些讲顺了嘴的脏字却很不容易。还好,后来每当我不小心要讲“Shit”这个词的时候,总能马上改成“Sugar”,甜蜜了事。
其实,讲一些玲珑可爱化了的粗口跟眼下流行的恶搞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一种创造与破坏相辅相成之后的快乐,一种无伤大雅但却能幽一黑色小默的窃喜,一种耍点小聪明就能骗来点糖果的成就感。就仿佛,杀人放火我们绝对不敢,但趁个月黑风高的,偷偷砸人家一块两块玻璃,那还是不在话下的。
可惜呀,太多人不大能理解这种黑色小幽默其中的乐趣,就象某著名诗人在被冠以“梨花体”这样风雅无媲的流派名称代言人之后,一下就怒了。
话扯远了。还回来说那些被可爱化了的粗口啊。目下网络上常见的大写字母缩写之国骂也不少,比如“NND”、“MD”、“TMD”,等等。搞不好过个N年以后,这些现在还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词,也会变得象古时小说里的“直娘贼”之类的词儿一样,正而八经被白纸黑字了吧?
我说,语言,永远都是一蹒跚学步的孩子。
前一篇:那些等待被收养的小动物
后一篇:假如,曹操真是一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