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狐感语言与语言学

(2006-01-20 10:30:04)
“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说这句话的人,一般还会秀着诸如微微低头、目光闪烁之类的肢体语言。
“说吧,有话就说吧。”或者,“有话当讲无妨。”听者都会如是回复。
回应的人,肯定会讲出这样那样的鼓励话语。因为,人都好奇。

在影视作品中,类似的对话场景经常出现。看上去,不过是一来一回,颇简单,而且还显得有点儿多余。其实,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交流的过程就相当复杂了。

首先,发言者脑子里要形成一个打算诉说某事的概念,紧接着,他自己又在跟自己做思想斗争:说,还是不说呢?结果,他的意识瞬间出现分叉。
不过最后,还是“说”这一支占了相对优势。
于是,由于犹豫,所以又形成了一个意图试探听者反应的概念。也就是说,他此时已明知道接收者会鼓励自己说下去,可还是要去征询接收者的意见......

翻来覆去的概念之争终于以一句语气上含混、但意义上明确的话语而告终,发言者的发声器官得到大脑的命令,逐一活动起来,发音过程成功实现。
接着,声音再借由空气传播,送达到接收者的耳中。

之后,就是接收者听觉器官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大脑中快速分析所收到信息的过程......

太罗嗦了,就这么一个语言交流过程,在语言学范畴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洋洋数万言的论文来。

可是,为什么我要一大早上来掉这些莫名其妙的破书袋呢?转而内视,也来看看构成我讲上述无聊话语的动机。

首先,昨晚临睡前,不幸又翻了翻安妮宝贝同学的文集。曾几何时,我也和许多“内秀”MM一样,感其自伤,染其阴郁。可惜,现在却连十分钟都看不到,就烦躁得扔下书叹气玩去了。因为此时的我已克制不住要将目光穿透那些方块文字,妄图了解这些文字形成的脉络。

还有,近两天由于比较闲在,开始四处逛博,百无聊赖。发现一大批貌似安妮宝贝的宝贝们,依然在日复一日歌咏着相似的沉吟。“湿”、“暗”、“逼仄”,还有一些自产自销的半文言文字眼儿被经常启用到,仿佛大家是海床上的一群茂盛海藻,只顾挨挨挤挤着打量自己周围那一亩三分地,谁都不愿抬起头儿来看看海面上正透下来的斑斓阳光。

语言,确实不止仅有它形式上的表徵意义。比如,颇多男性写作者,经常爱将与生殖繁衍事宜相关的词汇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就象八十年代北京的胡同串子张口闭口都要捎上自己或他人的老妈一样,普遍!

所以,今天早上,在上班途中,我竟非常想给老师打电话,非常想问他,有没有将性心理学与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来研究的专题,假如有,我真的好想参加。

一连数月,没写过一篇完整的东西。其中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是我一时似乎找不到一种能够准确表达意义的汉语话语方式。

要说模仿,从酸诌诌的、甚至带着点元曲味道的白话文,到装傻做嗲、粉嘟嘟可爱淘、曾炜之流的漫画文,再到安妮宝贝有病没病都不打算好好活的小资女性杂志文章,看过了,念过了,套句成话,咱“不会做诗也会吟”了。

可惜,扪心而论,这些都不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语言方式的主流。有话好好说,只是太多人,偏偏就不喜欢好好说。

又说远了。其实,语言确实是应该带有其使用者自身特色的,使用语言的人,赋予了语言千差万别的个性,而伴生着语言本身的这些特点,也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哎,只是我自己迷了,迷失在众多种不同的鲜活的语言里,迷失在数都数不过来的汉语表达方式里,迷失在中文、英文,甚至是德文,这三种奇妙的语言文化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