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与成长:《奇迹之屋》的魔术(第十三届文津奖推荐图书)

(2018-04-23 16:35:41)
标签:

阿甲说书

图像小说

育儿

分类: 泥巴推荐
追寻与成长:《奇迹之屋》的魔术(第十三届文津奖推荐图书)
    《奇迹之屋》是美国图像小说大家布莱恩·塞兹尼克又一部神奇之作。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书中的“奇迹之屋”是目前在英国伦敦开放参观中的博物馆“丹尼斯·色孚思之屋”,这一家“名胜古迹”实际上完全是由一位收藏家极富想象力地凭空打造出来的“奇迹”,背后自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然而在这本图像小说中,故事呈现得如魔术般神奇,而且更有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

    图像小说原本主要是面对成人读者的一种图书形式,但因为漫画构成其主体部分(或超过文字部分、或与文字旗鼓相当),所以渐渐拥有了许多青少年读者,近些年逐渐成为青少年文学的主流文类之一。塞兹尼克对此贡献甚巨,他的《造梦的雨果》曾斩获著名的凯迪克金奖(此奖通常颁发给儿童图画书),被改编的同名电影又获奥斯卡奖,更是让童书界对图像小说刮目相看。

    《奇迹之屋》看上去比《造梦的雨果》更为厚重(竟有670页!),形式上虽然沿用了图像与文字并重、混合讲故事的方法,但叙事手法具有令人惊叹的独创性:书中的图画部分完全与文字分离,甚至故事线索也被完全隔离。第一部分讲述从1766年一场海难到1900年一场剧院大火之间的一个家族故事,这部分长达近400页,完全用图画讲述,不惯看漫画的读者很可能会迷失其中。但更为奇特的是,接下来200多页纯文字小说叙事似乎在讲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故事,时间去到1990-1991年间,讲的是一位13岁的富家少年约瑟从寄宿学校逃跑到伦敦去寻访舅舅的故事,由此引出了一段奇特的家族史、一段温暖的心灵修复史,还有那幢“奇迹之屋”的来历。读者如能耐心地读到540页之后,就会渐渐明白前述图画故事与文字故事之间的奇妙关联,而至610页之后作为尾声的连续图画故事则是完美的谢幕,将整个故事带入虚构与真实的边缘地带,让一度激荡的情感回复平和安详。

    这种叙事手法的确很像是一种魔术!严格来说,整本书有三条主线:一是图画故事中海难幸存者比利·奇迹的家族史,一是富家少年约瑟的寻亲与成长故事,一是约瑟舅舅亚伯特的成长史与创建“奇迹之屋”的故事。对于读者而言,它们都是虚构的故事,但对于故事中的角色而言,哪部分是真实的,哪部分是虚构的呢?另外,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吗?书中开篇的警句也是真实的奇迹之屋的警句:“看见或看不见”——尽管常说“眼见为实”,可是我们的眼睛难道不是常常在欺骗我们吗?也许我们只是相信我们宁愿相信的东西,有多少“真实”因熟视而无睹、因为偏见而看不见?如果暂时放下所谓真实与虚构的标准,我们或许会看见,这三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故事:追寻与成长的故事。

    在我看来,所有年代的教育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就是如何帮助未来的一代找寻生命的意义。塞兹尼克笔下的人物一出场时往往充满了困惑:奇迹家族中的少年里昂提斯因为身份困惑准备偷偷离家出海去印度闯荡,男孩约瑟逃离贵族学校到伦敦近乎无望地找舅舅和自己的密友,舅舅亚伯特带着不着调的梦想从美国漂泊到伦敦……他们都在追寻,但并不知道追寻的是什么。一连串意料之外的事件,一段不期而遇的友情或亲情,把他们带入奇妙的人生境遇,此中固然有喜亦有悲,但勇敢面对、大胆叩问,必有丰富的感悟。

    所谓“奇迹之屋”,尽管都是被虚构的、被全新打造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子虚乌有,但构成此屋的一切精神元素与物理材料都无比真实,在旁人看来,它们也许都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也许旁人根本就视而不见。但是,它们被有心之人、有梦之人构建到一起,却奇迹般地充满了意义。这大概印证了塞兹尼克一直信奉的信条:即便是机器、物件,也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何况人?

    但你一定要自己去追寻,“奇迹之屋”需要自己去搭建。

阿甲 写于2018年3月30日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