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为了更好地翻译李奥尼的作品,我找来了原版的《拿棕蜡笔的女孩》,因为据说这本书里记录了不少幼儿阅读李奥尼作品的反应。
我爱极了李奥尼的作品。我知道许多成年读者也非常喜欢。李奥尼被誉为“图画书中的伊索”,因为他用文字和图画共同创作的故事有非常明显的寓言倾向,深刻却并不故弄玄虚,几乎每一位具有丰富阅读经验或人生阅历的读者都能从李奥尼的故事中读到点儿什么,并能引发思考和讨论。我甚至感觉李奥尼是那种很老派的说故事人,他的作品中也许只有《小蓝和小黄》可以称得上“新奇”,大多数故事说起来都舒缓悠长、不紧不慢,而且故事结构与艺术手法都很节制地遵循着某种自我约定的“老套”。喜爱田鼠阿佛的那种“发呆”(或换言之冥想式的思考)的朋友喜爱李奥尼并不出奇。可是,孩子们呢?毕竟他们才是图画书的优先读者。
作为父亲,也作为推广阅读的故事人,我也常常给孩子说李奥尼创作的故事。听李奥尼的故事,他们几乎不可能欢腾雀跃,虽然有时也会被呵呵逗乐,但总体上是相当安静的。的确,孩子常常会静静地听完,清澈的眼光中似乎闪过几点火花,嘴角不自觉地挂着微笑,然后就这样结束了故事。我非常好奇,小黑鱼、田鼠阿佛、鳄鱼哥尼流、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威利……到底在孩子的心中唤起了什么?但我不想用可能很无聊的问题去破坏故事带来的美好感觉,听完故事后静静回味、咀嚼的滋味真的很过瘾。
展读《拿棕蜡笔的女孩》为我打开了另一片天地。我们看到了一种堪称为完美的阅读状态——如此阅读,近乎天堂般的享受!
作者薇薇安是一位幼儿园教师——提及这个职业,我们通常会联想到“幼儿园阿姨”,也许是毕业不久的年轻女孩,能歌善舞,活泼可爱;也许是从业多年上了点年纪的女性,虽然有些婆婆妈妈,但也和蔼可亲。不过,这本书的故事讲述者很可能与我们的印象完全不匹配,她当时已经65岁了,正面临职业的最后一年,而且她还是一位作家(在美国恐怕还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幼儿园教师成长为著名作家的例子也是有的,但身为作家却以幼儿教师身份执业至退休的却无先例。
作家薇薇安是幼儿园的主班教师,所带班级的孩子大概在5-6岁之间(相当于我们的大班或学前班),该班另一位主班老师是妮莎,两位老师配合默契,亲密无间。这个班的人数很少,书中出现过名字的大概有瑞尼、科里、凯文、布鲁斯、奥利弗、乔纳森、安妮塔、沃特、珍妮,估计师生配比就在1:5左右。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班上就这么几个孩子,还有白人有黑人(如瑞尼、凯文和布鲁斯),还有刚从波兰移民过来的沃特,也许被贴标签为孤独症的奥利弗;而妮莎老师是印度裔的,薇薇安自己是犹太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种纷杂、年龄老中幼相结合的独特群体,居然快快活活地读了一整年的李奥尼!你难道一点也不好奇吗?
每当成年人想要主持孩子们阅读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的作品时,会当然地构想如何引导、如何设计各种符合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具体方案。身为作家的薇薇安老师一定会有什么高招吧?如果你是这么期待的,读这本书恐怕会有点失望。这位薇薇安老师看起来完全没有教学设计,没有预先制订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案。对于期待孩子在幼儿园多少学点儿知识,识字啊、算术啊、外语啊,至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薇薇安的教学方法很可能纯属无聊的打发时间。先放下这类颇为焦虑的期待,静心读一读、想一想。
在这个幼儿园的教学实例中,老师把指挥棒交给了孩子!当然是非常慎重地、不露痕迹地交给了一位气质独特的孩子,那位总是拿棕色蜡笔画画的棕色皮肤的黑人女孩。瑞尼迷上了李奥尼,从田鼠阿佛身上读到了极不寻常的信息,她无时无刻不自觉地传递这些信息,居然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薇薇安看到了,听到了,深受启发(或者毋宁说是震撼),于是她试着让瑞尼引领大家踏上了李奥尼之旅。
你能相信一个5岁多小女孩的引领吗?我相信。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一书中就曾向我们展示过孩子可能拥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我自己也常常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深深体会过这样的力量。是的,那位拿棕蜡笔的黑人女孩瑞尼的确具备这样的力量,她推动整个班级读了一整年的李奥尼,做了许多相关的活动,画海报、做手工,尝试与艺术家通信,讨论分析李奥尼试图探究的真理、乐于分享的秘密,让启迪和美好的感觉深深地留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参与者当然也包括薇薇安和妮莎老师,还有所有被卷进来的家长们。
那么,记录并讲述这段故事的薇薇安老师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我想她起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作用。她是整个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却把舞台交给了学生,虽然他们不过是五六岁的娃娃。她对瑞尼特殊兴趣的捕捉和支持,是这个美妙事件发生的前提,而在每个重要的环节适时推动,制造了一个个奇迹发生的契机。她自己也在舞台上,完全以一个真实的个体来配合引领者,真实的困惑,真实的感悟,实实在在的成长。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借助李奥尼创造的想象世界不断挖掘到如金子般的真谛时,就好像看到一朵朵智慧之花在争先恐后地开放。薇薇安在一旁微笑,我们也笑了。最美妙之处就在于,薇薇安老师好像什么也没做,一切如此自然地发生了。这不正是老子所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诀么?
《拿棕蜡笔的女孩》是一本小书,却是一本读罢忍不住要找人分享的书,所以我非常强烈地推荐给了中文编辑,希望那些喜欢李奥尼的图画书、同时也在不断思索儿童教育问题的朋友们也能分享到这种喜悦。我想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可以帮助人实实在在成长的书。
在红泥巴分享李奥尼作品的研读活动中,我与几位发烧友抢鲜分享了这本书,一位妈妈很感慨地说:“读完这本书让人心里暖暖的,一位天使般的老师带着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徜徉在李奥尼的作品里整整一年,那感觉真的如在天堂一般。”这恰好也是我的感受。
或许,我们每天都可以生活在这样的天堂里,只要我们愿意静心倾听天堂里花开的声音。
阿甲
2012年10月写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