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请父母亲们抢在孩子们之前读哈利·波特(2000年)
(2013-03-12 11:20:16)
标签:
儿童阅读
哈利
波特
麻瓜甲
育儿
|
分类:
泥巴推荐
|
*麻瓜甲注:最近与一群同好研读哈利·波特时翻出了这篇旧文。文章写于2000年10月4日之前,当时正值哈利·波特中文版即将发布的期间,因为还没读到中文版,所以文中的译名是根据英文版翻译的,大概也参考了当时一家发烧友网站上的译名。记得当时是一位报纸的编辑朋友撞上了我,碰巧我正在读托朋友从香港寄来的英文版,差不多要读完第二本了,好不容易逮住一个发烧友,就约我来写篇文章。当时对这本书的感情很复杂,自己很喜欢,却很犹豫是不是应该推荐给孩子们,自家孩子当时只有一岁,自然没戏,呵呵。不过后来哈利·波特一直是我热烈推荐给孩子和大人的书。重读旧文,又想起最初的那种强烈刺激,难忘的感受。现在看来,基本同意十几年前的看法,也挺不容易O(∩_∩)O哈哈~
(2013年3月补记)
请父母亲们抢在孩子们之前读哈里·波特
哈里·波特的名气已经很大了,我这里不用再多介绍。这套全球销量超过3500万册的系列儿童小说(目前已经有四册了),正与中国的孩子们越来越近,阿甲作为一个正在为孩子们做事情的大人,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凑个热闹。
哈里·波特离我们有多近?
到眼前了。从正版的路径上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于9月20日向公众展示了中译本,大概在10月10日前后会正式出版发行前三册的中文版;不过盗版市场的反应更快,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两种盗版,其中标注“西藏人民出版社”的盗版,居然四本全出齐了,据说第一本内容上盗的是台湾的版本,后面三本是自己瞎翻译的。无论正版、盗版,标价都在60元左右。换句话说,孩子们现在已经可以接触到这套系列小说了。
有心让孩子们多接触世界文化的父母,肯定很着急要为孩子们买上一套。不过阿甲建议,父母们还是谨慎一点的好,最好买来后自己先读一读,然后再来决定是否让自己的孩子读。好在这套小说虽然标注的是儿童文学,其实大人读来一样合适,而且心脏功能不太好的大人想读的话,最好能获得医生的许可。
哈里·波特到底有什么问题?
从小说的角度看,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作为给孩子们看的小说,多少有些问题。
哈里·波特是英国女作家罗琳生产的儿童英雄,不过连英国人自己也并不全都欢迎,部分中小学已经把这套书列为了禁书;美国人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向来被认为是最强的,但美国权威的图书馆协会已经把它列入了最有争议的书的行列,许多美国成年人强烈呼吁要把这套书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撤下来;著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女专栏作家因迪雅·奈特(India
Knight)日前更是大声疾呼,“哈里·波特,儿童不宜”!
不过在老外那里,没有争议的东西几乎找不着,而且老外争议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古怪。比如英国人和美国人中,很多反对哈里·波特的人主要是基于宗教观点的,因为哈里·波特的确很特别,他是个魔法神童,天生有惊人的魔法力量,他上的学校是巫师学校。罗琳的神奇想像力,足以让进入状态的读者误以为真的有魔法、巫术的存在。这在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不反对当然是不行的。而且在美国人那里“最有争议的”的东西也往往比较奇怪,比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那样幽默、朴实、坦荡的小说,也曾经是“最有争议的”小说。哈里·波特不能幸免也难怪。
但是专栏作家奈特的大声疾呼我们却不能不重视。为什么?因为她至少读过哈里·波特,而且是一位不满9岁的孩子的母亲。如今,对于书的新闻和评论,多数不是针对书本身的,而且通常评论的人没有读过,评论也是基于别的用心和目的。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位孩子的母亲对一本准备给孩子的书在读完之后做出的评论,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为了工作的需要,也为了一份压抑不住的好奇心,我从第一册开始按顺序拜读这套小说,目前快读完第二册了。我强烈地感到,对于这部系列小说,我们不宜过早地下结论,但是如果是父母亲想让孩子们读它们,最好还是自己先读一读。哈里·波特确实有点问题,但对于某些家庭是问题的东西,对于其他家庭可能不是个问题,是否有问题,还是得让家长自己来拿主意。
情节抓人的哈里·波特
单就情节而言,无论大人或孩子,都应该会被深深地抓住。
先是一个普通人的世界,一切都非常普通,某一天,一切都变得非常神秘,还在襁褓中的哈里·波特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方式进入到普通人的世界中,而且看来等待他的不是好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对于读者是一个谜。
十年过去了,仍然在普通人的世界中,一切都很无趣、很乏味,哈里·波特在自己的姨妈家中被虐待了十年,天知道是为了什么。突然这一天,一封信来了,然后铺天盖地的信来了,哈里的姨父百般阻止也没有成功,哈里·波特被来自神秘世界的巫师学校录取了。
于是我们进入到神秘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哈里·波特非常著名、非常快乐,但身世的困惑始终解不开,而且一种黑暗的力量不断地压迫着哈里和这个学校,危险、恐惧、甚至血腥……在一系列可以被成为充满想像力的伟大斗争之后,哈里·波特为光明世界再次迎来了胜利。真相大白,读者不但一身冷汗而且还大吃一惊。
然后暑假到了,哈里又回到普通世界,暂时与极端可恶的姨妈一家纠缠,一切又变得无趣、乏味,然后新的稀奇事又把他送回了神秘世界中,开始了新的恐怖探险。
然后哈里·波特又胜利了,又是一个乏味的暑假,然后又回来了……等等等等。
虽然大家都知道下一个循环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套路,但全世界的波特迷们仍是翘首以盼,盼着罗琳再讲一个波特的恐怖故事,大家好再次吓得直冒冷汗……
能写这样的故事,实在是不容易。
亦真亦幻的神秘世界
罗琳的想像力实在了不起,在她的笔下,神秘的巫师世界是与普通人的世界和平共处的,普通人视而不见,而巫师们可以同时身居两界,两个世界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上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伦理体系也基本上可以互通,唯一的不同就是一边依靠巫术发展,而另一边依靠科学发展,巫术世界的人也会惊叹普通人世界的科学,来自科学世界的哈里则对巫术世界十分着迷,当然我也一样。读者可能会想,巫师们为什么不到普通人世界来施展本领呢?罗琳的答案是,巫术世界也有法律,在普通人世界施展本领是被禁止的行为,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但是为了让哈里·波特变得更有趣一些,罗琳的法律还规定,如果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对于巫术世界的法律,罗琳有最高的解释权。
典型的英国孩子—哈里·波特
哈里·波特具备一切英国孩子的特征,虽然上的是巫师学校,但骨子里面就是英国的学校。
哈里·波特的探险故事是典型的英国人的探险故事,故事的风味让人无法忘记呼啸山庄外那片阴郁的原野,树林是神秘阴郁的,城堡是神秘阴郁的,湖泊是神秘阴郁的,密室是恐怖阴郁的,总之一切都是阴郁的,甚至连幽默也是阴郁的;即使是巫师学校的生活,也整体上是阴郁的,虽然看来比普通人的世界更有想像力一些,但仍然是非常古板而枯燥的,行为标准是暧昧的。情节的发展总是沉浸在一种让人压抑的气氛之中,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透出着暗示,引导读者去等待每种注定要到来的但天知道是什么东西。真相大白之际,大家总是会大吃一惊,因为99.9%的读者肯定会猜错,不过猜错的原因很不公平,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条件,或者是作者故意的误导,这种误导基本上不能自圆其说。这让我又想起了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西方的孩子们都喜欢那种撩起本能的暴力和探险欲望的东西,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身心淋浴着温暖和光明的孩子,会真的喜欢哈里·波特。有一个访问量奇高的儿童网站(http://www.ajkids.com),在上面有个孩子们的波特迷俱乐部,看得出的确有太多的西方孩子喜欢哈里·波特,而且最小的也就8、9岁,不信你上去看看。
如果放下“畅销书”的光环,让我向孩子们推荐的话,我会推荐《双把铁锅卡奇娅》、《小飞人卡尔松》、《长袜子皮皮》,还有最近读过的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姑娘》。读它们就像沐浴在阳光中,读哈里·波特我感到的窒息和发自内心的恐惧。在深夜我坐在木地板上,读到哈里·波特与黑暗世界之王的决斗时,我感到不寒而栗……
也许被功课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孩子们,也许被枯燥乏味、毫无想像力的“普通人的”生活压抑得无精打采的成年人与孩子们会喜欢这本书的,它会勾起你发自内心的尖叫。真痛快?也许是吧。
暧昧复杂的伦理结构
从人文意义上,国内准备引进哈里·波特的出版业内人士是这样评价它的:“《哈里·波特》的畅销,很大程度是因为书中宣扬真善美的人类情感”。的确,哈里·波特是一个被赋予真善美的儿童英雄,拿他的朋友赫米厄妮(Hermione)对他的评价:你才是个伟大的魔法师!我从书本上获得的只是聪明,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伟大的友谊与勇敢!
最后校长告诉哈里·波特,他之所以能战胜看来无法战胜的黑暗之王,不是因为他的魔法(实际上他在魔法学校的学习成绩很一般),而是因为他内心的“爱”,他的父亲特别是母亲的爱,是比黑暗魔法更为强有力的力量,正是这种魔法般的力量,使他战胜了黑暗之王。
老实说,这样的说法是典型的西方伦理法则中的说教,显然罗琳也懒得在这方面下太多的功夫,读者被她的情节吸引的不能自拔,当然注意这些伦理细节的人未必会多,而且如此说教也未必有多少说服力。
与此相反,整部小说所弥漫的伦理结构是相当暧昧复杂的:在生活中,好人之所以好,坏人之所以坏,几乎是没有原因的;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为集体争得高分获得荣誉,是伦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标准,但是总是有些小人要来抓好人辫子,真正的好事未必会受到表扬,坏事却很少真正受到处罚,特别是孩子们基于人的天性而为的一些难以用好坏来评价的事情,处理起来往往是很不公平的,这可能多少反映了罗琳对学校秩序和伦理价值的怀疑。总之,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感到很压抑,凡是孩子们因循天性,率性而为的行为,通常是要受到处罚的。这让人对学校,即使是巫师的学校感到十分恐怖,这样下去,孩子的天性还能留下多少?
不过,小说的最后还是会让校长来平衡一下,总结性的夸夸好学生,让大家觉得这个学校多少还有点希望。只是我在故事中并没有发现这位至善的校长有多忙,为什么平时不来主持一下“正义”,非要到最后才出来“意思意思”?
大概是罗琳不太忍心,或者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最后让正面的伦理价值再出来闪光一下,从现实主义再次回到理想主义。其实即使罗琳不这么写,到好莱坞改成电影剧本时,也会这么做的。
说句心里话,我本人还是非常喜欢哈里·波特的,不过在我对这位小男孩的感情中,更多的是同情,我觉得他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值得活在更多的阳光下,不应该这么累。至于那位被标榜为至善的校长,实在是个虚伪的家伙,我强烈建议他去读一读《窗边的小姑娘》,学学那位小林校长,真正去爱那些孩子们。
麻瓜甲(2000年10月于北京)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